第A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闭幕 上海高校8个项目获得特等奖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除署名外)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将竞赛会旗交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锋手中。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11月18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大学落下帷幕。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体育馆举行。39个项目获得特等奖,其中8个为上海高校学生所做项目。一等奖作品有102件,二等奖作品有315件,三等奖作品为773件,累进创新奖作品24件。上海大学等20所高校获得“优胜杯”,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本届“挑战杯”。

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除署名外)

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团上海市委书记王宇,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全国学联副秘书长李骥,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全国学联副秘书长宋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单长勇,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等出席。主办、承办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挑战杯”竞赛全国评委会成员,上海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各省级团委、参赛高校的负责人与师生代表,港澳台及海外高校师生代表,以及企业、新闻媒体单位代表参加了闭幕式。

李骥在代表主办方致辞中讲道,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以“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为主题,体现了服务国家大局、地校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办赛宗旨,与历届竞赛相比,本届竞赛亮点纷呈:一是大赛参与面广内涵更丰富。本届“挑战杯”竞赛自启动以来,2000多所高校举办了校级竞赛,200多万大学生直接参加比赛,参与项目约60万个。二是开放合作力度明显加大。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系列活动,首次实现港澳内地学生同台竞技,首次组织“挑战杯”宣讲团走进中小学,面向社会征集竞赛会徽、会歌、吉祥物,加上全媒体的立体宣传,有效提升了赛事的社会影响力。三是高度重视成果转化扶持孵化。首次开辟了优秀项目创业绿色通道,终审决赛期间举办了创新型人才专场招聘会、创新成果交易会等活动。四是智能服务更加贴心。开发了“挑战杯”专属服务APP,倡导绿色出行,提供共享单车和电动大巴,近5000名志愿者以专业、细致、周到的服务获得广泛赞誉。

李骥强调,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必将是“挑战杯”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的一届赛事,因为,它既是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届赛事,也处在“挑战杯”经过十五届、近30年发展后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实现新的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举办的一届赛事。他希望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创新梦想。

不断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业的新局面

经过前期的网络初评、集中复评以及决赛期间终审,全国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出清华大学《基于大数据及语言模型的电子文本检错技术》等特等奖作品39件,一等奖作品102件,二等奖作品315件,三等奖作品773件,累进创新奖作品24件。上海大学等20所高校获得“优胜杯”,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本届“挑战杯”。王乃彦、奚广庆等两位专家获得杰出贡献奖。团江苏省委等15个省级团委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团天津市委、团福建省委等3个省级团委获得进步显著奖,本届赛事主要赞助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纬集团、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获得特殊贡献奖。

王宇代表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向在“挑战杯”竞赛舞台上一展风采的参赛师生们、向在竞赛中斩获优异成绩的获奖团队们表示祝贺,向各主办单位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社会各界朋友表达了敬意。闭幕式上对培养和造就青年科创人才所作出卓越贡献的王乃彦、奚广庆两位教授,授予挑战杯“杰出贡献奖”,向中国银行、经纬集团、中国华信授予了本次竞赛的“特殊贡献奖”。

经“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一致同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闭幕式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将竞赛会旗交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锋手中。这标志着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近年来,“挑战杯”竞赛不断探索创新办赛理念和形式,加强育人实效,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业的办赛新局面。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挑战杯”将适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要求,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局,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闭幕式侧记]

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11月18日22时,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体育馆依旧灯火通明。参赛学生与带队老师们在舞台上喊出的“加油”、“最棒”口号定格在相机中。为期4天的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落下帷幕。不过,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动力,将继续在国家建设浪潮中涌动。“就像闭幕式中老一辈建设者们唱的那样,我们会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特等奖获得者、上海大学的王聪和同学们信心满满。

智力报国、全情爱国,本届“挑战杯”闭幕式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表演,声声传递着老一辈建设者们引领青年学子共爱国、报国的情怀。每位大学生参赛者也用智力与创新力转化的创新项目,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用自己研发探索的制冷系统,将发动机尾气余热“再利用”。本届特等奖获得团队组长,上海交通大学的高娇同学就带着环保的初心,与团队成员攻克技术难题,打造了“发动机尾气余热驱动的冷藏车吸附式制冷系统”。高娇同学在感谢校方提供的支持之余,也期盼着他们研发的项目在实际生活中能技有所用,用有所得。

本届“挑战杯”比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全国高校的参赛学子在赛场上扬着校旗,捧着项目奖杯,踌躇满志、激扬万分。他们在现场传递出的青春力量将扎根上海,蔓延全国。

[低碳办赛]

共享单车、交通卡
挑战杯充满“绿色元素”

本报讯 记者 周胜洁 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日前落下帷幕,大赛期间,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发放交通纪念卡鼓励参赛师生绿色出行,办赛过程处处体现了“绿色元素”。

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师生走进上大校园后,随处都可看见排列整齐的共享单车。据悉,面对最高接待15000人的办赛压力,为向参赛队伍提供优质的赛事保障,上海大学首次引入时下流行的共享单车,在校园内广泛投放,以满足绝大部分参赛队伍的校内交通需要,真正实现了绿色交通、绿色办赛。

来自山东科技大学的小徐说,从作品展示的体育场到校门口的路他都选择骑车,特别方便。

就在11月15日下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全国学联副秘书长李骥,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刚,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一行也选择骑共享单车进入第十五届“挑战杯”主赛场参观,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环保和低碳”的办赛理念。

除了共享单车外,上海大学还在轨道交通7号线开通“挑战号”文化专列;推荐了地铁7号线沿线的14家校外酒店,并发放交通纪念卡方便出行。  

在节能环保方面,他们开发赛事服务APP软件,实现会务手册、信息通报等相关材料“无纸化”和“电子化”;为参赛师生提供智能校园一卡通,以方便师生日常饮食。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报到过程电子化,充分体现“绿色”、“节俭”办赛的理念。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