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传承 首版《共产党宣言》向青年讲红色故事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中央,陈列着两本纸张微微泛黄的《共产党宣言》“姐妹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别小看它们,它们可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纪念馆有10万多件藏品,每件展品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希望将这些故事披露出来,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80后副馆长宋依璇表示。

■A06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中央,陈列着两本纸张微微泛黄的《共产党宣言》“姐妹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别小看它们,它们可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纪念馆有10万多件藏品,能展示的只是极少部分,每件展品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也希望将这些故事披露出来,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80后副馆长宋依璇表示。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看点 首版《共产党宣言》成为“镇馆之宝”

日前,记者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位于二楼的展厅中,并排陈列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据讲解员介绍,这两本小册子是《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分别是1920年8月首版本和9月再版本。这两版宣言被后人称为《共产党宣言》“姐妹本”,非常珍贵。

“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其中,首版全国目前只有11本,我们纪念馆就收藏了一本。”宋依璇告诉记者,9月版的这本册子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又感天动地的故事。《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由陈望道翻译、陈独秀和李汉俊共同校阅的第一个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于1920年8月,以“社会主义研究社”名义在上海出版。这版《宣言》的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首印1000册,很快售罄。由于排版疏忽,封面错印成《共党产宣言》。于是在9月再版,加印1000册,封面书名亦改正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肖像的底色变成蓝色。此后《宣言》多次重印,成为国民党统治时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背后有很多故事。譬如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有一天妈妈给他准备了粽子作为点心,粽子本来应该是蘸糖的,但他因为非常投入,错蘸了墨汁吃了下去。”宋依璇介绍说。

“作为一座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的馆藏革命历史文物达到10万余件,这些年,也不断有人给我们捐赠藏品。”宋依璇介绍说,去年7月1日,新的基本陈列展览《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向公众正式开放。展出展品278件,其中文物117件(含实物14件,文献97件、原照6张,包括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28件,其他文物63件),图片、图表和文摘 146件,创意展项15件。较原先基本陈列的148件展品增加了近130 余件。即便如此,和10万件之巨的藏品比起来,所能陈列出来的展品还是属于极少数。

宋依璇指出纪念馆大部分是纸质的藏品,又以民国时期的纸张为主,这些纸质品的寿命最多100年,但它们中的大部分已经超过百年“大限”了。“不少外宾来参观时惊叹我们竟然能把100年前的文物保护得那么好。这是因为这些年文物保护科技在不断提升,新技术延长了文物的寿命,修复复制技术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文物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

故事 二十余年衣冠冢保护《共产党宣言》

这些展品背后有故事,每一件捐赠物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9月版《共产党宣言》的保存来之不易,是一位名叫张静泉(人亚)的同志将之秘藏山穴二十余年才保留下来的。”宋依璇透露说。

据了解,张静泉是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生涯初期主要在上海领导金银业工人运动。1923年工运低潮时,他改名张人亚作身份掩护,他的工作重点是党、团工作及领导机关出版书报的发行工作,因此有机会获得《共产党宣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张人亚决定冒险将其保管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报转移到宁波镇海乡下。1927年末的一个冬日午后,张人亚带着一批书报文件回到镇海霞浦老家,其中就包括两本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思想开明,听到儿子要他保护这些文件,马上答应下来。老人对外声称张静泉已在外丧生,并为其修了一座衣冠冢,将那批书报文件用好几层油纸精心包裹,秘藏衣物下。这一埋就是二十余年。直至1950年,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张人亚却再无音信。张爵谦料想儿子已凶多吉少,遂挖开墓穴,取出文件,让三子张静茂带回上海,上交给政府。张静茂为纪念父兄的壮举,专门刻章印于书上。其实张人亚离开家乡后,于1931年12月赴江西瑞金继续革命工作,次年12月因劳累过度在苏区病逝,时年仅35岁。

1959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开始征集文物,张静茂获悉后,立即将这两本珍贵的《共产党宣言》无偿捐赠。据馆内档案记载,收到此书时,其纸张除因年久泛黄、发脆外,整本书基本完整,无明显残损。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确认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这本铅印的32开、58页的小册子,凝聚着张人亚烈士为革命奋斗终生的信仰,也寄托着烈士一家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感人情怀。

拥有《共产党宣言》9月版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但遗憾的是一大纪念馆还没有收藏到8月版。由于时隔较远,且有各种反动势力的搜检、销毁,初版《共产党宣言》已颇难寻踪。纪念馆加大了宣传征集的力度,终于在2005年8月,从一位山西望族的后人手中征集到《宣言》8月版,从此这两版珍贵的“姐妹本”得以共同珍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拓展

组织朗诵广播等活动影响沪上更多青少年

宋依璇称,去年,纪念馆决定对原基本陈列进行改造,2016年7月1日,新的基本陈列展览《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向公众正式开放。新展开放后,观众凭二代身份证及指纹识别,自助领取入场券,免费参观。同时,为了保护旧址安全,纪念馆根据实际情况,对瞻仰旧址实施限流措施。

据了解,新的展览在规划中突出强调权威意识、史实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以最新的展陈理念为指导,依托现代博物馆、纪念馆的展示手法,运用了大量新的辅助表现形式,如艺术品、多媒体、模型、场景、动态电子图表、剪影、灯箱等,同时新增多件馆藏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使得多个内容版块及创意展项颇具亮点,其中几个重点创意展项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复兴公园街区”、“一大首聚,开天辟地”、“追梦”等,在展示内容上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和视觉冲击。

形式再多样,藏品保存得再好,如果不展示出来,就无法起到宣教的作用。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空间有限,无法将大部分藏品陈列出来。因此,近年来,纪念馆组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年轻人能走进“一大”。譬如纪念馆就曾和解放日报社、东方广播中心等媒体合作,开设《忠诚与信仰》驻场情景党课以及新闻广播微广播连播等,颇受欢迎。事实上,从今年暑假开始,纪念馆的人流量就出现了井喷的趋势。

“为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还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譬如我们组织开展了‘走进党的诞生地’上海市青少年红色诗文朗读比赛,邀请孩子们诵读名家红色诗文。12月9日还将开展‘走进党的诞生地’红色诗文名家诵读,邀请作家、画家、主持人、演员等名家,朗读红色诗文,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坚定理想信念。”宋依璇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