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发布,到2035年上海将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严守四条底线 优化城市空间 建成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周培骏 制图

到203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近日获国务院批复,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副市长时光辉介绍了上海2035规划绘就的发展蓝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新目标

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上海2035规划明确,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梦圆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项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新空间

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

上海2035规划提出,要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努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本市空间格局。

在市域层面,构建“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即:主城区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个主城片区的支撑,共同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多廊、多核、多圈”,即基于区域开放格局,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杭、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培育功能集聚的重点发展城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城镇圈,实现区域协同、空间优化和城乡统筹。

为锚固市域空间格局,统筹市域生态、农业和城镇“三大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形成“三大空间、四条红线”的空间管控体系,确保城镇空间不被突破,生态、文化空间不被侵占。

与市域空间格局相适应,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规划体系。其中,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和中心城周边的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新城重点建设以区域重要功能廊道为依托、规划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的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5个新城。新市镇突出统筹镇区、街道、集镇和周边乡村地区的作用,分为核心镇、中心镇、中心城周边镇和一般镇协同发展。乡村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功能,重点保护历史文化特色村庄,适度保留资源环境较好、综合评价较高的村庄。

在此基础上,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满足市民多元活动为宗旨,结合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由主城区和郊区两类地域,中央活动区(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十几个区域,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城市副中心包括五角场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2个核心镇中心等,发展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主要承担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

新模式

2035年常驻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

“上海2035”在目标定位上,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将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旅游等不同人群对于城市发展的愿景,真正反映和具体落实到规划中。

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上海2035”转变了规划的思维方式,明确上海的城市发展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严守土地、人口、环境、安全四条底线,实现内涵发展和弹性适应,探索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转型路径,力争成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人口规模方面,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至2035年常驻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长期调控目标。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需求进行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对服务人口的基本保障能力。城市住房养老、基础教育、体育、绿地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常住人口需求为主。水、能源、安全、交通等设施需要满足实际服务人口的需求,规划考虑在常住人口基础上预留20%以上的弹性。文化、医疗、教育、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满足常住人口以及更大区域内人群的需求。

土地资源方面,上海未来将严守建设用地总量的“天花板”,建设用地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适度减少工业用地比重,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的比例,并重点通过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来提升土地利用绩效。同时,构建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控制土地供应时序,提高规划的适应性,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生态环境方面,锚固城市生态基底,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加强生态空间的保育、修复和拓展,从城乡一体和区域协同的角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控。

安全保障方面,加强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空间保障和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未来家园

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构筑绿色高效综合交通体系

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徐毅松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介绍说,上海将构筑“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根据规划,上海将继续突出公共交通主体地位,加强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形成“一张网、多模式、全覆盖、高集约”的轨道交通网络,包括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层次各1000公里。

强化新城与主城区、两场之间、新城与重点镇之间的快速联系,规划9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中心镇及近沪城镇的射线。强化两场之间的快速联系,规划联系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的联络线。强化新城与核心镇和中心镇之间的联系,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

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加密中心城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预留城市轨道环线条件,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确保主城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

适应绿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优化慢行交通。到203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全出行方式比例的50%左右,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5%,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用地面积覆盖率达到60%。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提升对全球经济辐射能力

未来的上海,将聚焦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提高国际金融功能影响力和国际贸易服务辐射能级,提升对全球经济辐射能力,深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建设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服务辐射能力,提升海港、空港、铁路等国际门户枢纽地位,增强区域交通廊道上的节点功能。规划形成国际(含国家级)枢纽-区域枢纽-城市枢纽的枢纽体系,建设浦东枢纽、虹桥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区国际级枢纽,打造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创业环境,着力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2035年租赁性住房比重达到约8%-10%

根据上海2035规划,上海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渠道增加租赁性住房比重,至2035年,政府及机构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重约8%-10%。提供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适老性住宅等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岑福康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对此进行了具体解读,他表示,上海将保持稳定的居住用地供应。上海住房在总量上考虑到未来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和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要,在城镇住宅用地从现状的6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35年的830平方公里。

他表示,去年从7月份开始,上海率先在全国推出两块租赁住房用地,到去年底,上海已经有29幅、80公顷租赁住房用地,预计可建设三万套左右,同时在商品房当中配建60万平方米租赁住房,预计在一万套左右。

在结构上,上海将增加中小套型住宅供给,提供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适老型住宅等不同住房类型。在供应体系上,将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征收安置房和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创新创业群体和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同时通过多渠道增加租赁性住房的比重,加大新建住宅当中的租赁性住房的配建比重,在商品房当中配建一部分,新增完全租赁性质的租赁住房。鼓励科研院所、医院、产业园区、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房,用于本单位的人才安置,鼓励社会各类机构代理金租闲置租房,形成稳定的房源用于出租。

2018年上海还要继续加大新增租赁住房的用地供应,同时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进一步加大租赁住房的供应。

每10万人拥有6个以上美术馆、4个以上图书馆

除了构建可负担、可持续的住房供应体系,上海还将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区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等来建设幸福人文之城。

根据规划,上海将建设高品质文化设施。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苏州河沿线地区等重大文化集聚区建设,每10万人拥有2.5个以上演出场馆、6个以上美术馆或画廊、1.5个以上各类博物馆和4个以上图书馆。优化高等教育设施功能布局,每个新城、城市副中心至少有一所大学。推进市级体育设施功能布局,全市专业足球场数5-10个,预留高等级专项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健康休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创中心,在虹桥、浦东等地区打造医疗功能集聚区,每个新城至少有一处三甲综合医院。

打造15分钟生活圈,营造幸福宜居社区。包括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优化社区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建设TOD社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全时段运营的城市。提供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99%左右。

构建多层次、成网络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

根据上海2035规划,上海将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形成“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

完善市域生态环廊。郊区形成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大治河、金奉、浦奉、金汇港、崇明等9条宽度1000米以上的生态廊道和宝山、嘉定、青浦、黄浦江上游、金山、奉贤西、奉贤东、奉贤-临港、浦东、崇明等10个生态保育区,作为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主城区形成近郊绿环和顾村杨行、嘉宝、沪宁铁路、吴淞江、沪渝高速、淀浦河、沪杭铁路、申嘉湖、吴泾、黄浦江、浦闵、外环运河、川杨河、张家浜、赵家沟、滨江等16条宽度100米以上的生态间隔带。

2035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上海将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降低产业和建筑能耗,引导绿色交通出行,全面降低碳排放,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5%左右。应对海平面上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系连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涝能力,增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能力。

进一步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加大海洋、大气、水、土壤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2035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测、修复和控制。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根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提升城市处置固废垃圾的能力,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水资源、能源供给安全,完善区域、市域供水格局;增加上海北部外来电源接受通道,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强化防灾减灾救援空间保障,提升城市信息安全水平,建立全球先进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以社区为单元的城市网格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城市风险联防联控体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