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乐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拥抱新岗位 打造未来无限可能

新兴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岗位变化。新型技术革命引发新一轮职业诉求。

2018年首期乐业周刊将为读者再次呈现新岗位带来的新生活变化。无论是AR产品设计师顺应技术发展,带来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还是专业陪跑师依托移动互联网“共享”健身服务,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尝试“拥抱”新生岗位。

■B02

新兴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岗位变化。新型技术革命引发新一轮职业诉求。2018年首期乐业周刊将为读者再次呈现新岗位带来的新生活变化。无论是AR产品设计师顺应技术发展,带来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还是专业陪跑师依托移动互联网“共享”健身服务,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尝试“拥抱”新生岗位。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见习记者 明玉君

AR产品设计师

AR设计师“打造未来”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AI正在改变我们工作的方式,也会带来新的岗位。”据专业人士透露,随着ARKit的问世,接下来的一年里AR应用将蜂拥占据5亿台iPhone的“身躯”,谷歌ARCore的入局也“点燃”了AR市场。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开始转向AR,这也催生了AR产品设计师这一新兴职业。

创意与专业技术缺一不可

“与VR侧重虚拟现实不同,AR则是增强现实技术,更强调人机交互作用,我很喜欢。”史敏是学计算机出身,做过一段时间UI设计之后,他开始转向日益火爆的AR领域,成为一名AR产品设计师。

在她看来,AR技术主要通过与具体场景的应用和结合,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信息“无缝”集成,从而带给用户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比如,我们的AR定制产品抱枕、明信片等,用户使用手机APP‘Tminstore’在这些静态物体上一扫就会出现一个视频,可以获取更多直观的动态信息。”

除了进行产品分析、设计外,史敏坦言,AR产品设计师还要负责整个项目的需求调研、进度跟踪及产品维护等工作。“产品的不断更新和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AR产品都需要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不断完善和优化。”

在史敏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AR产品设计师,除了掌握图像识别、SLAM技术、3D技术等,还要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场景创意能力。同时,也必须关注和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使用习惯及交互偏好。

“AR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但大多数用户却并不了解AR是什么,前期的产品推广比较艰难。”史敏坦言,最初从事AR产品设计时,用户的接受度并没有想象中高。这还需要逐步普及。

更让她苦恼的是,有时她的想法很有创意,比较新颖,但却难以将创新想法通过AR技术表达出来,实现AR技术与移动端APP的完美结合。“我于是就会多关注同类行业公司的进展情况,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产品优势,进行技术上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断实践和摸索。”

不断拓展AR技术的应用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敏与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积累了丰富的AR产品设计经验,现在的她已经是公司的产品经理,在专注于产品设计的同时,还负责产品运营、项目管理等工作内容。

在她看来,AR产品设计师需要敏锐地捕捉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创新,产生创意,从而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AR产品。“比如,我们平台最近刚刚上线了一款AR篮球的小游戏,只要用户点击它,就可以自动生成篮筐,不需要现实场景,在办公室也可以一个人打篮球,是很好的放松娱乐产品,深受用户欢迎。”

当然,灵感和创意的产生不能凭空想象,还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当下的流行趋势等做出分析。“除了本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外,多多参与一些行业交流活动,如开发者大会等,倾听专业人士的经验分享,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最新的产品动态。”史敏说。

她强调,对于AR产品设计师来说,并不是埋头研发钻研技术就可以了,沟通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技术交流、讨论及产品后续的维护等,都需要沟通能力。”

从事AR产品设计以来,史敏最大的感受是打破传统技术领域,走在技术前沿,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对他来说,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成就感。“这是一份最接近未来的工作,很有发展前景和空间,值得我们不断研发、创意和进行技术升级,设计出更多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

据史敏透露,目前她正与团队积极打造时光智能传递平台,通过与文创公司的合作,为用户提供超时空的信息展示和互动体验。“未来,我们将通过AR技术与大数据、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应用,打造AR城市的概念,呈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在新零售概念上尝试AR购物的体验,继续拓展AR产品的应用范围,带给人们非凡的使用体验。”

陪跑师

专业陪跑师“健康陪伴”

无论是在附近小区,还是在公园步道,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的跑者出现在我们身边。对运动健身的诉求,使得更多人愿意风雨无阻地加入跑步运动的行列中。

“这就带来了我们陪跑者的生意。”杜云(应采访者要求为化名)是上海一位“半专业”陪跑者。家住浦东新区的他告诉记者,世纪公园附近是不少陪跑者的汇聚地,而网络则是陪跑者们的“集结区”。

线上约跑线下指导成为风潮

小杜是一位90后,在一家国企任职。下班后他便打开生活服务类APP,更新他的陪跑信息,“置顶”让更多跑者看到。跑步经历、可陪跑地址、所需价格一一输入好后,他点击发布,等待顾客下单。顾客会约小杜在当日或者隔日进行陪跑,通常需求是夜跑陪练为主。小杜说,他参与陪跑近两年,接触了近百位跑者顾客。其中大多是寻求专业意见,希望小杜指导他们的跑步姿势或者呼吸频率。此外,部分顾客会觉得单独跑步危险,需要他陪同保护。

记者了解到,小杜是一位资深跑者,在校读书期间他就热衷长跑,参与了两次全程马拉松和3次半程马拉松比赛。他三年前从新闻上第一次了解陪跑师这份工作。小杜对自己跑步能力充满信心,并打算尝试一下。2016年,他在跑步APP上注册成功,正式成为陪跑者的一员。

“我做这一行主要是希望让更多人‘会跑步’,其次是想在运动之余赚点小钱。”小杜坦言,他的开价属于中下水平,一小时50元。部分专业教练或者体育学校的学生开价在40-200元每小时不等。小杜说,自己也没想到个人兴趣还能顺便赚些零花钱,而这也成为他日常工作之余,坚持每日健身跑步的部分动力。除去个人安排和气候原因,小杜一周会陪跑3-5次。在他的带领下,有3位跑步初学者已经成为了“达人”,并在去年参加了马拉松。随着他在跑圈内的好口碑,几位跑者常客也对他信任起来,一起报名跑步比赛,日常也会听从他的建议选购跑步用品。

陪跑有益却需规避风险

从这两年上海马拉松“一签难求”的情况就可发现,近年来,上海热衷跑步的人数逐渐增多。上海举行的各类健康跑、半程马拉松跑也满足了更多人对跑步的诉求。但是小杜和很多专业跑者观察到身边部分跑步新手对健康的跑步方式不了解,单纯为了减肥,或者为了“炫耀”健康生活而“硬跑”。

“缺少专业保护,实则最容易受到潜在的伤害。这一方面会导致伤害身体,另一方面也无法将跑步培养为长久的爱好。”小杜观察到,目前不少跑者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在选择跑步健身时,会选择陪跑师进行专业指导。专业的陪跑师会签合同,跑前热身,为顾客一对一量身定制训练方案并全程陪跑,通过沟通、调整,使得顾客保持跑姿,在训练中爱上跑步。陪跑师分为专业和兼职两种。专业者多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或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专业陪跑师和兼职者的收费价格差别较大。

但是目前市面上陪跑师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还有待提高。记者观察发现,目前线上的陪跑师中,很少有人发布其获得国际认证资格的信息。陪跑者公开的内容多是自己是否参与过马拉松、参与的照片、参赛经验和训练成绩等。究竟陪跑师的专业性如何,恐怕只能通过聊天或是面对面的观察来了解、判断。此外,目前如悦动圈、陪跑等提供陪跑服务的跑步APP中,在陪跑者信息的审核环节,很难对陪跑者的身份真实性“把关”。通常,需要陪跑的用户多约在工作日晚间。若陪跑师对用户产生危害生命或财产安全的行为,用户的安全该如何保证?

此外,目前陪跑者中依旧鱼龙混杂。假借陪跑名义推销运动装备、跑后乱收费等现象在陪跑圈市场屡屡发生。这一新生职业虽看上去对陪跑师来说“兼得鱼与熊掌”,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却依然有诸多风险。小杜作为从业者也观察到了一些乱象,他打心底里希望这一行业能有统一标准,让更多新生代跑者健康、安全地运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