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2月0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一字之差商标侵权案尘埃落定 法院:被告停止侵权并赔200万元

青年报记者 钟雷

青年报记者 钟雷

本报讯 “拉菲”与“拉菲特”,一字之差的两个葡萄酒品牌,后者是否侵犯前者商标权?近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结原告拉菲罗斯柴尔德酒庄(以下简称拉菲酒庄)与被告保醇公司、保正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一案,判决两被告立即停止对原告享有的 “LAFITE”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害,公开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并共同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200万元。

原告是世界闻名的葡萄酒制造商,1997年10月,原告向国家商标局申请的“LAFITE”商标获准注册,至今有效。2015年5月,原告发现两被告大量进口、销售带有“CHATEAU MORON LAFITTE”“拉菲特庄园”标识的葡萄酒,前一标识使用于瓶贴正标,其中包含的“LAFITTE”,与原告“LAFITE”注册商标仅一个字母之差,后一标识使用于瓶贴背标,其中包含的“拉菲特”,与可以被认定为原告未注册驰名商标的“拉菲”构成近似。

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拉菲”作为原告注册商标“LAFITE”的音译,经过在中国的大量宣传和使用,已经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拉菲”已经与原告以及原告所生产的葡萄酒商品形成稳定的、唯一的对应关系。虽然“拉菲”商标在2017年3月已获准注册,但本案被诉侵权行为发生在此之前,故请求法院对被诉侵权行为发生时未获注册的“拉菲”商标认定为原告的未注册驰名商标。同时,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停止侵权、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并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以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支付的合理支出。

被告保醇公司、保正公司共同辩称,“拉菲”远未达到未注册驰名商标的程度,法院不应亦没有必要对其予以认定,原告无权禁止被告保醇公司使用“拉菲特”标识。被告保醇公司进口并销售的葡萄酒瓶贴上使用的标识与原告的涉案注册商标既不相同也不近似,不会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故不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犯。

上海知产法院审理后认为,被诉侵权葡萄酒酒瓶瓶贴正标上使用的“MORON LAFITTE”中包含的“LAFITTE”,与原告的注册商标“LAFITE”仅差一个字母“T”,两者在读音、视觉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高的相似度,消费者容易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其来源与原告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特定的联系,两者构成商标近似。因此,被诉侵权葡萄酒酒瓶瓶贴正标上使用的相关标识在我国侵犯了原告的“LAFITE”注册商标专用权。

被告保醇公司作为专业的进口葡萄酒的进口商和经销商,应明知原告的“LAFITE”商标及该商标的对应中文名称“拉菲”,但其并未完整翻译瓶贴正标上使用的标识,在翻译时亦未进行合理避让,将被诉侵权葡萄酒翻译为“拉菲特庄园干红葡萄酒”,主观恶意明显。因此,被诉侵权商品酒瓶瓶贴背标上使用的“拉菲特”标识侵犯了原告的未注册驰名商标“拉菲”的商标权利。

根据两被告之间原有的投资关系、被告保醇公司的公司简介中的相关介绍,以及其公司官网上的相关新闻内容等,可以认为被告保正公司系明知被告保醇公司进口并销售被诉侵权商品的事实。综上,两被告的被诉侵权行为侵犯了原告享有的“LAFITE”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拉菲”的商标权利。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