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全国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3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需“上游筑坝”建专业队伍

青年报特派记者 周胜洁

    从小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吴恺 摄

本报北京专电 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新了公众对流感这一“凶手”的认知度,小小的感冒居然也能致命。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卫生和计生委副主任吴凡看来,这恰恰是公众健康素养有待提高的表现。

提高健康素养需要专业化队伍,此次全国两会期间,吴凡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薪酬制度的建议》的提案,为了健康需在“上游筑坝”,呼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 

流感不是“小毛病” 预防要勤洗手勤换衣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为何会被刷屏,就是因为它刷新了公众对流感的认识,一个小小的感冒居然可以致命。但感冒和流感是有很大区别的,流感是由病毒引起, ‘坏人’不同,差别很大。”

吴凡委员首先就指出了公众对于流感的误解,得流感不是休息几天就会好的“小毛病”,特别是对年老体弱的人群来说,一旦变成肺炎,病情进展会十分迅速。

没有意识到流感的严重性还因为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够。吴凡指出,流感不单单是呼吸道传染疾病,也可以通过接触来传播,接触传播的预防控制也很重要。

比如一个简单的打喷嚏姿势,不少人做得并不正确。最常见的打喷嚏时用手捂着鼻口,以显礼貌卫生,但在吴凡委员看来这很糟糕,因为细菌会喷到手上,如果还要坐公共交通,不经意抓了公交车、地铁上的扶杆、扶手等,细菌很有可能就沾染在这些公共设施上,通过接触传播给了其他人。“如果要打喷嚏却实在来不及找手帕或餐巾纸,可以用臂弯遮住口鼻,因为衣服是干燥的,细菌不容易存活,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在公共场所打喷嚏的姿势。”

流感高发季节,应该做到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换外衣、勤洗手、开窗常通风。“这些措施虽然简单,若真的能做到,流感可能就不会找上门了。”

提升健康素养需建设专业疾控队伍

为何很多人对流感有误解,也没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在吴凡委员看来,这与个人健康素养有关。

她建议,可在课堂里引入健康素养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授不同内容,让健康素养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从小需要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只有知道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才会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

此外,社会也需要一支专业疾控队伍来加强公众的健康素养。吴凡委员表示,社会需要有专业队伍去管理社会上出现的健康问题,分析发病人群的共同原因,为社会公共卫生做安全保障。

但目前,这样一支队伍正面临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的窘境。吴凡委员提到,疾控工作任务重,职业风险高,公益性强,人少活多的矛盾突出,同时疾控专业技术人才又具备医学背景,擅长流行病学、统计或病原生物学、分析化学等,技能强、综合能力强,人才通用性强,成为人才市场紧缺对象,但在薪酬标准方面多年来增长缓慢,普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水平,近年各地均出现人才快速流失的现象,许多地区甚至出现骨干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不利于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对此,吴凡委员建议,要落实中编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要求,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创新用人制度。同时,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能够充分体现疾控社会价值的薪酬制度和动态增长机制,以绩效考核为中心,做到薪酬水平与任务、实效相匹配。

还要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准入制度。“要转变‘下游打捞’的治疗为‘上游筑坝’的预防,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就是在上游筑坝。”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