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3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不做“低头族”,听父辈谈谈他们的18岁

感恩父母也激励自己的青春担当

青年报实习生 徐宁宁 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各大高校这两周里陆续迎来春季学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同学们再见面时纷纷聊起寒假里完成的特殊作业——不做“低头族”,听父辈谈谈他们那年的18岁。记者了解到,校方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岁月给父母带来的变化,正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加强沟通的同时也带领父母感受时代新气息。同时,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算算这笔“感恩账单”,并激励自己的青春担当。

【拼搏】 背书、刷题的高考初体验

18岁时,能在高中学习,经历75%的淘汰率进入大学也曾是父辈记忆深刻的经历。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中英1702班宣语天然的妈妈就是其中之一。据她回忆,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很少,中专是大部分同学上学的考试目标。但她却选择了考大学,18岁高考的压力却让她变得更有毅力和决心。

“每天辛苦学习,早起晚归。背书、刷题,尽管那时没有这么时代感的词,如此贴切地形容做题之多,可刷题的量是现在的孩子们不能比的。辅导材料很少,很多人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常常是一本砖块似的书全班轮着抄,用三倍厚的本子做。大家都期待着能进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宣语天然的妈妈说道。

即使在那样的日子下,苦中也有乐。她还记得,每天放学后在老樟树下背单词,看着操场上男生们踢足球,挥汗如雨。“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与父母的18岁在物质上的体验大相径庭。虽然这些不同会让我们有着年代的隔阂,但我相信18岁时所感受到的快乐和拼搏奋斗精神是同等的。” 宣语天然这样总结道。

【转变】 生活重心从学习到工作

对于当时更多的父母而言,18岁那年毕业了,生活重心是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有的按照制度,接替父亲在邮政局的职位,经过培训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背井离乡,孑然一身来到大城市打工;有的甚至舍弃了大学的入场券,选择读职业学校。

会计学院国会1703班的陈晓艺妈妈有一些特别的回忆。“18岁的我已经是广东某电子厂的一名女工了,在流水线上每天工作8-12小时,每月拿着家乡5倍以上的工资。很满足!”她回忆,自己和工友一起吃几千人的大饭堂,偶尔也会出去吃四川的炒饭,也会在8个人的大寝室里偷偷用煤油炉子做简单的川菜,保安一发现就会来搜我们寝室,就把炉子藏起来。休息日和工友逛商场,但很少买,因为每月要按时把钱寄回家存起来。“18岁就像碧玉一般美好无瑕。”妈妈回忆起往事,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满足。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骑‘二八’型单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中加1703班的胡佩瑶爸爸,想起往昔峥嵘岁月,不禁也有些激动,“18岁时的我正赶赴遥远的山村小学教书。一路黄尘,一路汗水,将青春挥洒在边远山村的教育事业上。”对于父母在自己这个年纪就能够经济独立,胡佩瑶有些惭愧:“现在还是需要依赖父母。18岁,其实我已经长大,要去保护父母了。”

【乐事】 一块粉蒸肉带来的友谊

对于会计学院国会1702班的侯宁爸爸而言,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18岁。那是他记忆中最深的一段时光。书包里每天装着自己手写摘抄的流行歌曲;几个难兄难弟学着金庸古龙里的武打小说结拜兄弟。

“然而,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的中学生活。每个月的大米是家长或自己从家里扛到学校的。由于见不到新鲜蔬菜和荤腥,吃的蔬菜也是自家的腌菜,腌酱。有几个家境比较好的同学,妈妈每个星期送来一两次新鲜蔬菜,偶尔带来一点荤腥,都会引起周遭同学的羡慕。”

学生和老师的食堂只是一墙之隔,但菜的质量让同学们“垂涎”。特别是老师食堂的粉蒸肉,那蒸出来的香味飘满整个校园,一到午饭时间飘来的香味,总让人坐立难安。闻到那个味道都能直接起“化学反应”——个个肚子咕咕地叫。“偶尔几次,我的一个同学把他碗里的粉蒸肉分出一两块让我尝尝鲜。我们的友谊就诞生在这小小的举动中,那时就认定他是我这辈子最铁的兄弟,为朋友两肋插刀也在所不辞……”

听完爸爸的故事,侯宁感慨:“不同的时代,对18岁的解读不同。18岁的美好莫过于最朴实本真的情感!”

[校方]

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

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这几天,有同学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体会到岁月给父母带来的变化,更深入地了解父母,也正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未来,我想在领略世界的精彩的同时也能做到回过头来,牵着父母的双手带领他们去感受时代的新气息。”

你养我长大,我伴你到老。校团委副书记缪韵迪对此表示,设计这个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引导同学们听父辈故事,了解对比两代人的18岁,从而发现父母正在老去的现实,静下心来算一笔“感恩账单”,体会父母这么多年来给予我们的爱,并用亲手设计的“感恩表情包”回馈父母的付出,同时,也以此激励自己的青春担当。

“感恩”是永不过时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发现爱、表达爱、回报爱的最好方式。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