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3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揭秘防骗秘籍 搭建安防网络 提升金融科技

银行多种举措守护消费者钱袋子

青年报记者 孙琪

    银行各岗位员工都参与电信诈骗防范工作。青年报资料图

各式各样的诈骗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升级,消费者一时疏忽就可能会中招。但消费者们如果留意,即使自己一时未能识别诈骗之术,但只要到银行柜台,众多银行的工作人员犹如有了火眼金睛,很快就能识别出来。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为此本报记者日前走进多家银行,探求这些钱袋子“守护人”的诀窍。

青年报记者 孙琪

耐心劝阻 防“洗脑者”被骗

很多时候消费者被骗子洗脑后,常常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此时就非常考验银行工作人员高度耐心与责任心。

比如今年3月7日上午9点左右,就有一位老年客户匆匆来到农行上海浦东花木支行办理汇款业务,值班大堂经理李婷婷在核查客户填写的汇款业务单时发现所填写的收款人为“盛世投资”,她印象中在报刊网络上看到过相关报道,有诈骗嫌疑,立即警觉起来,询问客户转账原因。一开始客户坚称在网上看到该公司广告,号称投资股票只要3000元能赚100万元,大堂经理马上提醒客户做股票应该转入正规的三方账户,不应该划到所谓的投资公司账户,钱一旦过去就无法撤回了,劝客户回家跟子女说一下这个事情,不要盲目做决定。客户想想有道理就没有继续转账,说回家与小孩商量一下。不料当天下午客户又来到花木支行企图汇款,被值班理财经理孙乾勒与郏天瑜耐心劝回。

第二天上午,银行一开门,客户第三次来到花木支行,这次非常着急说:“我今天肯定要转过去,你们不要耽误我赚钱了。”李婷婷询问客户是否已经告诉子女这件事,这时客户生气地说“你们不要管我,就当我没有子女的。”但李婷婷发现,客户在说话时不断的回微信,看了客户手机后发现原来投资公司一直打电话和微信指导客户去转账,并要求客户不要理睬银行工作人员。发现情况不对,李婷婷立刻上报运营主管及网点行长。网点行长了解情况后马上联系了花木警署的民警一起对客户进行安抚,拖延客户操作转账交易。李婷婷最终从农行可靠渠道获悉“盛世投资”确实存在问题,已经预警多次,现在该账户正在核查阶段,建议客户不要转入资金。

在花木支行网点员工以及民警的再三解释和劝解下,老人终于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可能受骗上当了,并表示不会汇款了,并当场感谢银行员工的坚持确保了他的资金安全。

据悉,记者从该行获悉,2017年该行积极参与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大力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引导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年内堵截各类金融凭证诈骗12起,涉及金额321.2万元;堵截冒名开卡、开户28起;堵截电信诈骗100起,涉及金额801.19万元。

内外联动 织好“安全防范网”

据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他们2017年共发现并拦截各类可疑案情171起,今年1-2月,该行已发现并拦截各类可疑案情18起。据了解,该行分析近年来电信诈骗防范工作的相关数据发现,在分行发现并拦截的各类可疑案情中,异常开户的情况占比约两到三成,异常办理网银等业务的情况占比约四到五成,且呈上升走势。

据悉,该行重点加强了对开户、网银业务的关注,多措并举,严格防范。比如该行从基层工作抓起,营业厅各岗位员工全体参与电信诈骗防范工作。该行梳理所有可疑情况,尤其是高度警惕“身份证非本人、预留手机非本人使用、预留住址不实、用途不清、他人陪同办理”等诈骗嫌疑较高的情形,严格做好开立账户、开通网银/手机银行、大额转账等业务的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对可疑业务“不错判,不放过”,从源头守好安全关卡。

此外,无论电信诈骗的手段如何千变万化,最终都会要求受骗人汇款转账。对提出向可疑账户转账、或者开通网银/手机银行任意转账功能的客户,该行经办柜员均严格执行“四问一告知”服务操作流程。“您认识对方吗,款项接收人是您什么人?转账用途是什么?款项是划到安全账户吗?您是否收到警方的防范诈骗安全提示?如您对转账存疑可及时向警方和银行咨询。”在加深客户防诈骗意识的同时,经办柜员也可以通过观察客户神情状态,初步判断该笔转账是否暗藏风险。

另外该行在办理业务时,实行A、B角双人核实制度,以审慎判断客户、尤其是老年客户的真实需求。客户是否能准确无误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明确转账用途,是否能熟练操作手机银行和支付类APP,是否知晓开通网银/手机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三方面只要发现一丝疑点,立即换人审核。对于存在诈骗嫌疑的情况,该行会对客户进行耐心解释与劝说,通过联系老年客户子女、查询收款公司的工商信息、与收款公司开户行核实开户情况及资金结算情况等多项保障措施。

提升科技 启用大数据预警

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时,银行的金融“黑科技”常常发挥了不为人知,但举足轻重的效用。为了从银行骗取贷款,一部分消费者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智能科技面前,很多人还是败下阵来。

2017年10月,客户黄某在浙商银行上海分行申请办理贷款业务,但其“配偶”张某作为保证人前来核签时,人脸识别设备一直无法验证通过。张某称系身份证拍摄时间久远所致,并背出了身份证号码。核保经理虽心存疑虑,但决定先让其填写材料,待放松警惕后再从其他方面核实其身份真伪。

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幕的客户经理,与核保经理简单眼神交换后,看似无心地问起张某的属相──果然,张某卡壳了。最后,在核保团队的再三确认以及多重信息交叉验证下,张某无奈地“败下阵来”。查堵这起冒名骗贷案件的过程中,浙商银行核保经理、客户经理严格执行了合规经营的有关章程,及时发现疑点并查清真相,不仅避免了银行自身的损失,更保护了无辜的真配偶张女士。

如今不法分子在利用新技术洗钱之时,金融机构也在加大力度,运用金融“黑科技”开展反洗钱行动。

据悉,去年3月,浙商银行杭州分行的交易系统预警显示,4个新开账户在发生小额资金交易测试之后,异常频繁地发生资金转入转出。

浙商银行杭州分行马上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排查,发现这4个账户在短时间内,与散布于200多个地区的4800多个账款发生了1万多笔转账交易,总额高达1.2亿余元,且交易时间24小时不间断、交易IP也系伪造。这些交易特点,高度疑似“网络赌博”洗钱模式。根据监管规定和内控制度,杭州分行立即将此可疑交易上报至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并及时采取调高可疑账户洗钱风险等级、限制可疑账户非柜面交易、重新识别客户身份等管控措施,有效防止了风险蔓延。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