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发布“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今年实施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今年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为1.5万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刘昕璐

    周培骏 制图

考生、高校实现“双赢”

经教育部同意备案,昨天,上海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明确,上海将建立引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完善育人模式。其中,针对三年试点过程中学生选考科目的实际,将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从2018年高考招生录取时实施。而根据2013-2017年在沪招生院校理工类专业录取人数,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确定为1.5万,基本满足招生院校在沪选拔培养理工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生源所需。

市教委表示,建立选考科目托底保障机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选考科目情况与国家专业人才选拔培养需求的适应性与匹配度。此次的《若干意见》立足“两个促使”,即:促使学生选学选考情况与国家选才育才相统一,促使高校育人方式改革与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相统一。

对于此次上海出台的深化高考改革方案,业内人士认为,将有助于考生和高校实现“双赢”。

■04

经教育部同意备案,昨天,上海在全面总结三年试点经验成效基础上,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明确,上海将建立引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完善育人模式。其中,针对三年试点过程中学生选考科目的实际,将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从2018年高考招生录取时实施。而根据2013-2017年在沪招生院校理工类专业录取人数,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确定为1.5万,基本满足招生院校在沪选拔培养理工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生源所需。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刘昕璐

此次公布的《若干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引导机制,引导促进高校精准合理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引导在沪招生院校按照国家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对于确需物理学科基础的理工类专业,在沪招生院校须体现引导考生选考物理科目的明确要求。调整选考科目的具体要求由在沪招生院校提出,经上海市教委认可备案后,统一面向社会发布,并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二是建立保障机制,促使学生选考情况与国家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相统一。《若干意见》明确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作为“调节杠杆”,基本规则是: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赋分人数多于保障基数时,则以实际参加该选考科目考试的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障基数按照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确定。针对三年试点过程中学生选考科目的实际,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从2018年高考招生录取时实施。

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确定的规则是:根据2013年-2017年在沪招生院校理工类专业录取人数,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为1.5万,基本满足招生院校在沪选拔培养理工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生源所需。同时,在教育部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业能力,更加符合国家选才育才需要。

三是完善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其次是深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改革。再次是引导促进高校优化选才育才机制。一方面,强化科学选才。引导高校根据目标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据此确定招录学生所需的学科基础素养。另一方面,强化科学育才。引导高校同步抓好“招”与“教”两个环节,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市教委表示,建立选考科目托底保障机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选考科目情况与国家专业人才选拔培养需求的适应性与匹配度。此次的《若干意见》立足“两个促使”,即:促使学生选学选考情况与国家选才育才相统一,促使高校育人方式改革与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相统一,着力发挥好高考综合改革上连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和学科专业布局、下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枢纽”作用。同时,《若干意见》坚持把公平性与科学性作为根本指导,维护好高考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权威性、公正性,提升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人才选拔的精准度;坚持把考生和家长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作为根本衡量标准,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

专家解读

有助于考生和高校实现“双赢”

对于此次上海出台的深化高考改革方案,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认为,将有助于考生和高校实现“双赢”。他表示,《若干意见》实施后,考生可以进一步实现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选才育才需要的统一,高校可以用好改革红利优化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特别是要求高校在各专业选才的科目设置上体现出更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利用好高考综合改革“红利”,深化招生模式和育人模式改革,更好地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若干意见》建立相关引导机制,促进高校更加精准合理地提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不仅有助于体现各高校的差异化、类别上的不同,也有助于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特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考综合改革后,上海学生选学选考物理的人数,相比于改革前,其实是有较大增长的。但上海也注意到了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导致的博弈心态,与国家选才育才需求间不够一致的情况,这次及时做出相应的优化和完善,是一种未雨绸缪。相关政策措施要落地,最终取决于学校的贯彻落实,以及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因此,《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优化高中教学组织工作,以及深化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和家长摆脱功利的应试观念,还应进一步加大上海已经推进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和春季高考改革的力度。随着高考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会更好促进高中多元办学和个性化办学,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大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利于引导学生按自身兴趣和特长选考科目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琳媛坦言,三年多来,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从“教”“考”“招”三个层面系统联动,形成一体,建立了成套的制度,成功引领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招生与培养更紧密联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高考招生更加有利于科学选拔创新人才。她认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即是选考科目设置打破了文理限制,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面,促进其知识结构更为复合多元,以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在这次《若干意见》中,上海对高校选考科目设置作了进一步要求,明确提出根据学生选考科目情况,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其他科目也将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建立保障机制并适时实施。这些多管齐下的举措,将有利于引导更多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志愿和天赋特长选择选考科目,并保障高校各专业学科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志聪介绍说,上海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华东师大二附中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享受高考综合改革的红利。学校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选科指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方面,每一届都有18-19个选科组合。在他看来,健全选考机制,促进学生选考情况与国家人才选拔培养需求相统一,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招生对高中教育的引领作用,既为高中学生选科明确了方向,也提高了高校选拔人才的精准度。

在嘉定区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周凤林看来,高考综合改革撬动了高中课程多样化,同时,让学生有了更大自主选择权,让高考从“标配模式”走向“自选模式”。《若干意见》建立相关引导机制,可以引导高校更加精准合理地提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这对于引导高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特色办学、强化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对接高校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