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又到一年毕业季,本报今起推出“上海高校创业调查”系列报道

双创成普及教育 青春为梦想绽放

又到一年毕业季,94后、95后的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和激情?其实,纵观沪上多所高校,普及性的创业教育,正根植在大学教学土壤里。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贯彻落实“教育部令第41号”为契机,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好各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备案。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本市高校已开设千余门双创教育课程,其中在线开放课程200多门。“互联网+”创业成为多数上海大学生的普及教育。上海高校现有校内创业导师近400名,校外兼职创业导师近600名,217名导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各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在线课程,如复旦大学《创业企业战略与机会选择》、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基础》、上海大学《创新中国》等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从沪上各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在复旦大学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中,该校将构建2+X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理念有机融合构建覆盖全体学生本科教育全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了“前中后端”三层式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了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同济大学通过本科生院学科交叉课程建设计划,与8个学院开展8门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完善“+1”创业实践、“2+2”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上海理工大学升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增加创新创业氛围,对接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与杨浦区合力打造“环上理创新创业街区”。

从本期起,青年报将走进沪上10余所高校,开启“上海高校创业调查”系列报道,为你解读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陈颖婕

华东师范大学

翟锦涛(创业大学生):

为实现创业梦想而努力

“我是大二那年的暑假开始创业的。”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翟锦涛说。现在大四的他,已经在创业征途上摸爬滚打了2年时间。谈及当时的创业初衷,翟锦涛坦言,学播音主持专业的他,希望通过创业,尝试和发现人生更多可能性。

经过前期充分考察与调研之后,翟锦涛从个人求学和艺考的经验出发,将创业视角聚焦于教育培训领域,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青果’教育主要为小学至高中的学生进行文化课辅导和培训,‘诗禹艺考’是我们的自创品牌,主要为学生提供艺考培训。师资都来自于各大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翟锦涛说。

为了减少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翟锦涛将创业地点锁定自己老家河南。然而,创业初期,异常忙碌,很难做到学业与创业兼顾。为了专心创业,经过慎重思考之后,翟锦涛做了休学一学期的决定。

“当知道我要休学创业的想法之后,学校给予了理解和支持,规定只要我在毕业前修满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翟锦涛感激地说。

谈起创业过程中的困难,翟锦涛坦言,对于还是一名大学生的他来说,如何领导和管理比自己大10-20岁的员工,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其间我向老师求助,他们从实际案例出发,为我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策略。”

除此之外,翟锦涛表示,在本校余立波老师开设的《创业指导课》上,他有幸结识了许多行业大咖,并跟随他们学习创业经验,对于自己的创业项目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现在,团队发展到近20人,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项目发展步入了正轨。”目前,翟锦涛已经回到校园继续学业,他坦言,毕业后,将出国进修管理课程,期待回国后继续创业。

言谈中,不难发现,翟锦涛是一个有了目标,就坚定去实施、不放弃的人。回顾创业历程,他表示,创业2年来,既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有经历合伙人分歧,压力大到彻夜难眠的时候。在他看来,无论怎样,趁年轻,多经历、尝试、反思和总结,才会不断成长,实现无悔青春。“谁的青春不迷茫?多走多看多经历,才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翟锦涛说。

余立波(华师大创业课程教师):

整合多方力量,助力学生创业

“2002年,我校与普陀区区政府科委共同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地址位于大渡河路金沙江路,13号线附近。”据华东师范大学创业指导老师余立波介绍,科技园主要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位等孵化服务。“像爱车坊、擎天网络营销、和然众筹众创、少亨生物技术等项目都注册和起步于园区,目前发展得都不错。”

余立波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基金分会每年拿出500万元的配比资金,用于扶持学生创业。同时,大学生服务中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与咨询。

同时,华东师范大学还有一批以余立波为代表的创业指导老师,为学生教授创业课程。“我主要教授《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创业规划》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三门创业课程。”余立波说。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开设大学生系列创业讲座、参加创业者签约会议、担任大学生创业大赛评委等形式,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创业指导也离不开创新,余立波探索的全链式指导模式,主要包含创业加油站、现身说法、项目推出、无缝对接、三跨团队、规划路演等环节。“希望凝聚高校双创导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者以及风投机构等多方力量,帮助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插上智创规划的金色翅膀,追逐创业成功的梦想。”

“目前来说,创业学生多集中在研究生阶段,本科生较少。项目类型以服务业为主。”在余立波看来,大学生创业不单靠激情,更要冷静考虑创业方向和商业模式。“摆正心态,勇于‘折腾’,不断学习,才能逐渐走出属于自己的创业路。”

针对本校的创业指导工作,余立波坦言,需要继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之间的融合。“高校要与政府、各大优质专业平台、行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凝聚多方力量,助力学生创业。”

华东理工大学

左子麒(创业大学生)

打造兴趣交互的共享租赁平台

左子麒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在读的本科在校生。早在大一刚入学时,爱“折腾”的他就在学校创立了EAPC学术英语社团,并担任社长。

渐渐地,左子麒慢慢发现身边的外国同学在学习上会遇到不少困难,与中国学生间的成绩差距也越拉越大。左子麒寻思着,是否可以通过中外交流项目,在社团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学院的语伴制度,截至目前,帮助受益的中外同学人次已过千。此后,他又开始探索建立学术英语翻译站。

虽然项目运转已初见成效,但左子麒发现,对于身边消费能力有限的同学们而言,存在高昂价格智能硬件使用难的痛点。他想要打通闲置品拥有者、使用者和商家三方之间的枷锁。为此,一家智能硬件单品共享的租赁平台——“享玩shareplay”应运而生。“这是一项以B2C共享租赁起步发展C2C共享项目,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小程序、网站为基础的线上线下兴趣交互的共享租赁平台。可以提供租借的商品包括无人机、摄影摄像、智能酷玩、游戏影音、耳机音响等。”在左子麒看来,“享玩”倡导的是轻量化运营,场景化营销。

“在我的创业旅程中,学校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左子麒感慨道:在有了初步想法后,他的这一设想在商学院辅导员的帮助下,项目迅速开展并落地。此后,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校团委及后勤部门也在场地、资金、导师资源等环节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的项目在2017年累计盈利50余万元,并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第一名,市赛三等奖,并得到玉佛禅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10万元人民币,雏鹰计划30万元人民币资助。

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人

建立LCS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早在2009年,华东理工大学就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并创办了“创梦园”网,用于培育大学生创业实践。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在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深化华东理工大学教育综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华东理工大学特色的 LCS (Lab+Club+Shop)的双创教育模式。建设多层次、立体化实践训练平台,着力培养具有扎实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具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敢冒风险、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的品质素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实践能力,践行“环境、健康、安全(EHS)”理念,在“化学、化工、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

举例来说,在Lab项目中,学校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教育基地为基础,通过实践实训项目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级、省部级、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验中心等基地向全校学生全面开放;以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USRP)、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Club项目中,学校扶持创新创业类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兴趣培养、朋辈交流、团队成长、经验传承、实战体验、模拟创业的机会,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Shop项目中,整合校内校外线下创业实战平台,建设模拟真实的线上实训平台。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陈琰(创业大学生):

将创业进行到底

“我刚刚正在面试求职者,为我们的创业项目招募人员。”陈琰笑着说。眼前这名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95后大四学生,已经是一名“创业老兵”了。从小深受家庭熏陶和影响的他,对创业非常感兴趣,大一便踏上了创业路。

“我们的创业项目叫‘购书宝’,主要致力于二手教材的售卖。”据陈琰介绍,2014年底,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考察后,他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创业,从最初的纯线下模式开始,逐步发展为线上线下并行,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的规模。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陈琰坦言,本校大学生双创中心的老师为团队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如针对商业计划书,进行辅导与点评等。“老师还积极鼓励我们参加校级、市级的各类创业比赛,在获得名次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创业项目赢得了奖金支持。”陈琰说。

在“购书宝”项目进入正轨发展并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的同时,陈琰又与朋友开启了第二个创业项目。“希望通过打造校园电商平台,为大学生节约生活成本,并提供高品质的日常用品。”

陈琰透露说,目前电商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前不久刚刚获得天使轮的投资,接下来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尽快打通市场渠道,争取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创业很艰苦,每一名创业者都不容易。”陈琰从自身感受出发,建议大学生在创业前要想清楚创业方向和商业模式,组建好创业团队。“因为,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毕业后,我还将走在创业路上,将创业进行到底。”在陈琰看来,在创业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也是不同的。“希望学校可以为创业的学生们提供更多对外宣传和交流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

徐兵(工程创新学院院长):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与帮助

“我校大学生科技孵化园区于去年1月份正式成立,位于奉贤区海湾旅游商业街。”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创新学院院长徐兵介绍,目前入驻的学生企业以科技研发类为主,包括绿色能源、食品工程等。

此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与奉贤区科委合作建设了“光明村大学生科技孵化基地”,与上海悠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创立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据悉,基地主要依托学校创业指导站,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咨询、政策扶持、法律咨询和创业办公场地等支持,同时还为创业团队搭建与企业、投资公司对接的桥梁,打造全新的创业就业服务和项目孵化实体平台,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

“我校于2017年荣获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称号,在学生创业方面,我们所提供的帮助是全方位的,涵盖项目立项、实施等各个阶段,并全程跟踪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给予持续支持。”徐兵坦言,学校每年为学生创新创业投入的资金在240万元左右。

除了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之外,专业化的教师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徐兵强调,创业指导,已经成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库,目前全校有300名教师入选导师库,其中4名教师当选为国家级创业导师。”

此外,学校还积极调动全校资源,成立创业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并模拟企业从开办到发展的各个步骤,并尝试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创业问题。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KAB创业俱乐部旨在通过调动各方资源,集结创业专家,共同研讨创业教育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徐兵表示,俱乐部通过开设创业类课程、举行KAB创新创业大赛、定期分享活动等形式,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创业项目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今年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达到800项,覆盖学生4000余人。”徐兵说。

“作为高校,我们要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鼓励学生打好基础,不要盲目创业。”在徐兵看来,创业有风险,学生应该在科技创新技术储备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和发现创业机遇。“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创业指导。”

■B04-05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