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造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高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豫园非遗技艺文化展。

昨天,上海举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在介绍《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关情况时透露,上海的文化品牌正在建设“码头”和“源头”,他引用前不久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发言称,“上海要在文化‘码头’建设上更下功夫,要在文化‘源头’建设上巩固地位。”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花大力气抓源头建设

原创能力,是一座城市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发布会上透露,上海将花更大力气抓原创这个“源头”的建设,胡劲军表示,这直接关系到“上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坚持打造“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矩阵,才能彰显“上海文化”历久弥新的突出地位。

目前,上海进行的“源头”建设,聚焦在了三个方面:一是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但中华民族还没有,作为中国神话学研究重镇的上海,有厚重底蕴、现实力量,更有成熟条件在创作史诗版中国神话中发挥更大作用。”胡劲军着重介绍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诞生和进展。

二是瞄准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源头,本市提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专项行动”,就是要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

三是瞄准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源头,上海提出了“以五年为时间点,实现‘五年百部精品’的创作目标”。

更加突出码头地位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习惯称上海为“文化大码头”。这种助力世界优秀文化在上海生根开花的“码头”,对“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唯有胸怀“海纳百川”精神,巧借 “他山之石”,发挥好“码头”集聚效应,才能帮助上海打造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帮助上海建成优秀文化发展的“基地”和“大本营”。

在这方面,上海提出要集聚文化人才、集聚龙头企业、集聚文化创意,来做好码头建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上海也将更加凸显制度创新、更加彰显开放姿态、更加展现合作精神。比如,今年6月15日就将举办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将联手江、浙、皖共三省一市于今年11月29日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还将筹办江南百工——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重点活动。

前不久,李强书记指出,“上海要在文化‘码头’建设上更下功夫,要在文化‘源头’建设上巩固地位。”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就要处理好“码头”和“源头”的关系,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既要建好文化“码头”,更要建好文化“源头”。唯有发挥“码头”的深度,吸引和集聚各路名家、名企、名人、名作、名展和名演前来上海“停靠”,“源头”建设才能水到渠成。也唯有发挥“源头”的高度,辐射和引领周边文化共同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码头”建设才能相得益彰。“码头”和“源头”建设要齐头并进,贯穿于文化品牌建设全过程,贯穿于《行动计划》12项专项行动各方面,当上海成为国内外人才与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必然也会成为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高地。

人才建设被提到新高度

在介绍三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胡劲军也特意强调了上海针对文化艺术人才正在设计的“荣典制度”。他透露,这是一套全社会评价、充分尊重人才的制度,将覆盖老艺术家、覆盖中青年艺术家、覆盖外来文化艺术人才,具有跨行业、跨职业、跨系统、跨部门,突破年龄、突破职称、突破地域、突破单位的特点。“我们正在用这样的荣典制度理念改造上海两个老的‘文化品牌’。”他说。

改造的第一个老文化品牌是“上海之春”。“我们对它作了一些大的调整,今后主要做四块内容。第一块,对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要进行持续的全方位关注。第二块,对56个民族的音乐作品给予大力的关注和扶持。第三块,对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华优秀音乐人才每年提供一次在上海集中亮相、向祖国人民汇报的机会和平台。第四块,一些国际名团的演出安排,但这必须要和教育、社区交融在一起,以区别一般的演出季。”他说,这所有的板块都是围绕“人”进行布局的。

另外一个是刚刚结束的“白玉兰戏剧奖”。首先,它将从过去比较局限于戏曲表演逐步扩容到兼容整个舞台艺术表演;其次,将从“申报制”改为“申报制”加“推荐制”,过去“白玉兰戏剧奖”评选主要是采用“申报制”,你到上海演出或者在上海表演才能来申报这个奖,这个奖也才会关注你。

这一切的行动,都将有具体的行动表,以加快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质性进展,最终实现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展现标识度。

[新闻链接]

关键词

五个一打造上海城市精神

推进一项行动:贯穿“十三五”始终的市民修身行动;

培育一批典型:选出新时代上海各方面的典型;

营造一种氛围:彰显上海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和上海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倡导一种风尚: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

深化一系列的创建活动:推出一系列的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关键词

三个平台提升影视双节国际性和专业性

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

亚洲最大的影视产业合作平台:今年起,将在影视市场专门建立“国际合拍片”板块;

市区融合的平台:立足上海影视产业“1+3+x”的发展布局。

关键词

五个平台建设突出艺术节的标识度和独特性

精品力作的展示平台建设;

优秀作品的创作平台;

青年人才的孵化平台;

公共文化的推广平台;

产业联动的专业平台。

关键词

三点提升上海书展品质

推动全国新书、好书在上海书展首发;

汇聚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名家参与;

增强对全国优质出版资源乃至国际出版资源的集聚度。

关键词

上海文化品牌的人才培养支撑

通过文教结合平台机制,及时发现和预测上海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及其规模、层次、结构;

把文化艺术学科和专业纳入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这是上海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最最高端的学科建设计划;

高峰学科建设基础上,把特色优势文化学术学科纳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范围,进行重点建设。

关键词

上海出版

加强学术和专业出版中心的建设:至今,上海已经先后评出两批共计20家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到“十三五”末,要把数量扩展到30家;

推动上海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出版资源;

保持上海学术期刊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现在上海已经有23种SCI的学术期刊,总数占全国12%,其中高校拥有5种,预计在未来两三年要争取再增加两到三种。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