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十七年秉承“集众人之力 扬科普之光”宗旨

六大创新项目培育优秀青年人才

青年报记者 郭颖

    生化与细胞所向中学生开放实验室。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和化石中,有1000多件来自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募集。这是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市政府新闻办会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组织的以“倾情科学普及事业·助力科创中心建设”为主题的“每月一访”活动中获悉的。

青年报记者 郭颖

募集资金和实物价值2.7亿元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一家以科普教育公益事业为主业的公募基金会,前身为2001年成立的我国科技馆行业的第一个基金会——上海科技馆基金会,2005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十七年来,基金会始终秉承“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的宗旨,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尽己所能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科技馆理事长左焕琛介绍说,截止到2017年底,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和实物价值2.7亿元,募集珍稀动物标本、化石等藏品1000余件。先后打造了“慈善科普”“培育英才”“资助奖励”和“论坛展览”四大系列20余个科普公益品牌,年均开展活动400余场次,累计惠及人群4000多万人次。

2012年,基金会创设了我国首个由社会组织举办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设立之初,创新奖每年授予“科普杰出人物奖”“科普贡献奖”“科普成果奖”“科普传媒奖”四大类不超过38个项目或个人,后又陆续增设了“科普管理优秀奖”“优秀科普志愿者奖”。

基金会创办了一系列“慈善科普”项目,通过“科普扶智”帮助贫困地区早日脱贫。本着“科普就在家门口”的理念,基金会将“流动科技馆”和“DIY实验室”送到上海社区、校区和郊区,年均巡展180余场次,直接惠及人群15万人次。基金会将流动科技馆捐赠到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截至目前,共捐赠流动科技馆32套,科普图书与资料近万册,价值超过1000万元。

2015年,由基金会提议,在市科委、市教委大力支持下和基金会共同发起举办了“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动传播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组织开展了名人讲坛、青少年主题活动、科普场馆主题活动等九大主题版块活动。参与人次从2015年的47.3万,提升到2017年的336.84万,受众人次达432.30万。

六大创新人才培育项目效果显著

基金会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需求,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先后打造了“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明日科技之星——开放式学生论坛”“未来工程师大赛”“未来科技之星”“赛复创智杯”和“创造力实验室”等六大创新人才培育项目,效果显著。

“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由市科委、市教委和基金会共同主办,每年近100万师生参与,1000余份成果参加市级角逐,每年评选出20名“明日科技之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科学的优秀青少年,目前已成为沪上最富盛名的青少年科技赛事之一。为跟踪培养“明日科技之星”,基金会又拓展了“科技拓展培育基地”和“开放式学生论坛”项目。

昨天下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再次向中学生开放了实验室。青年报记者获悉,在“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项目支持下,由王恩多院士领衔,生化与细胞研究所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一直不间断地开展科普合作。先后有五届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前往生化与细胞所进行不同课题的研究活动。由王恩多院士领衔的一批科研人员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使得多位同学完成了不同程度的课题研究。

王恩多院士不仅亲自带领生化与细胞所的科研人员每年前往南洋模范中学做科普讲座,还在学校科技节期间为学生带去前沿科技信息与动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近年来,研究所更是在王恩多院士的安排下于每年五月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向南洋模范中学两个班级同学开放实验室,带领学生了解中科院历史,并且让学生们直接动手操作实践。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