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花剑世界杯圆满落幕

走进校园 让更多孩子爱上击剑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花剑世界杯成为5月申城的 “动感风景”。青年报记者 吴恺 实习生 黄玲童 摄

本报讯 静安区梅龙镇商场搭台亮剑,举办花剑世界杯已经15个年头了。赛事既展现了高水准击剑表演,也推动了击剑运动在上海的发展。上周日傍晚,为期三天的2018年花剑世界杯正式落幕,英国名将克鲁斯·理查德卫冕男子组冠军,女子组头名属于来自俄罗斯的奥运冠军因娜·德日格拉佐娃。

作为国际A类赛事,本次比赛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运动员参赛,国际剑联花剑项目排名前列的选手悉数登场。“东道主”中国队派出满额40名运动员参赛,但均未能跻身前八,成绩最好的霍兴欣在女子花剑较量中名列第12位。

为营造赛事氛围,加大对击剑文化的宣传,今年的花剑世界杯继续与本土品牌群体活动融合在花剑世界杯决赛进行前,从“静安论剑”上海击剑群英挑战赛中脱颖而出的申城“草根”选手走上国际比赛剑道,感受大赛激情。

走进校园一直是“静安论剑”的保留环节,而今年组委会邀请了历届上海站获奖金牌总数最多的意大利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走进校园,指导青少年学生击剑训练,为学生创造近距离与世界冠军互动过招的机会。上海击剑名宿王磊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击剑运动进校园的模式不仅仅在“静安论剑”期间展开,平时也一直在推动这个模式,“击剑运动可以说是社会化、市场化发展较早的项目,俱乐部模式在上海发展得很快,与体校模式相辅相成,更有利于为上海,为中国培养击剑人才。”

多年前王磊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感叹击剑人才的“入口”太小,体育人才的培养是金字塔形的,必须把底子做大了,顶端才会有更出色的人才,所以这个入口必须要拓宽。而如今在静安区,击剑运动进入普通校园的力度越来越大,王磊击剑俱乐部也会定期向静安区的多所小学派遣专业教练员,指导孩子们接触击剑运动,“有的小学每周会有2次击剑课,不少学生因此接触并喜爱上了这项运动,也开始参加俱乐部,这样俱乐部每周2次,学校里还有2次训练的话,对于这些孩子击剑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王磊认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练击剑的孩子们未来的出路,毕竟如今孩子们的学业非常紧张,有的到了高中甚至初中就会慢慢放弃,但现在静安区围绕青少年后备击剑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由闸北实验小学,闸北八中,静安区第二少体校,上海市一、二线运动队和大专院校共同选拔培养青少年击剑优秀后备人才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输送模式。

“这样的模式能让孩子和家长们看到希望,甚至到海外留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坚持练下去,让击剑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运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