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早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国际濒危物种栗鳽在沪出现

上海近日接连观测到罕见鸟类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栗鳽、灰背伯劳、黑脸琵鹭……记者昨天了解到,近日,本市野保工作人员接连发现各类上海地区罕见鸟类。

5月12日,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何鑫在南汇东滩大治河北侧大堤附近发现一只上海地区罕见的栗鳽(Gorsachius goisagi)。去年10月12日,有观鸟爱好者在南汇也发现过。

栗鳽在上海最早记录于1917年5月17日,标本采自龙华地区,后藏于修德博物馆。此后的1989年,在芦潮港捕获一只,并制作成标本。目前,栗鳽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国际濒危物种。

栗鳽繁殖于日本,在菲律宾和印尼越冬,迁徙时较少在华东沿海地区出现。栗鳽栖息于低山丘陵的阔叶林和针叶林中,喜栖息于较枝叶稠密的生境。栗鳽在1970年代之前较为常见,但由于其繁殖地和越冬地的低地森林栖息地被过度砍伐,目前数量锐减,全球估计数量不足1000对。

5月13日,野保人员在南汇东滩禁猎区观察并拍摄到1只罕见的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灰背伯劳此前仅见于Sowerby(1943)的报道,他曾经捕获过不少灰背伯劳的标本,修德博物馆(Heude Museum)亦存有于2月份在徐家汇地区捕获的标本,但具体年份不明,估计记录时间应均在1943年以前。本次记录是75年以来上海市第一次确切的野外记录,因此将分类级别由C类变为A类。据介绍,A类指可以确定在上海地区出现过的野生鸟类;C类指历史上的记录,但在上海地区已经超过50年以上没有确实野外记录的鸟类。

而就在2天前的5月11日,上海野保站工作人员在南汇东滩大治河北侧围垦区内发现一群琵鹭,其中有16只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有1只成鸟的左腿由上至下带有红白橙三色组合的彩环,右腿带有红色编码足环,足环上侧还有一个白色窄环,通过查阅黑脸琵鹭保护网络数据后确认这只黑脸琵鹭的编码为H34。根据保护网络数据库信息所示,这只黑脸琵鹭在2015年6月24日环志于韩国的Gujido,环志时为幼鸟,此前仅有2次观察记录。据介绍,通过观测黑脸琵鹭的行径路线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掌握其详细迁徙信息和规律,有助人类更好地保护它们以及它们的栖息地。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