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唐文治、“状元实业家”张謇、“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和平老人”邵力子、“七君子”之一沈钧儒、“布衣将军”冯玉祥、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中国人口学第一人”马寅初、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期三个月的“笺之语——上海交通大学收藏名人手札撷英展”昨天起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向公众展出,26通名人手札真迹首次公开亮相,述说着各界名人对交大或精心呵护、或激励督勉、或求助解困的故事,也讲述学校的精神传统。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2000余卷历史档案里,完整地保存着数千封名人手札。本次展出的是上海交大档案馆从这数千封手札中撷出的1949年前名人与交大往来的手札原件,总共展出26通。这26通笔墨书札真迹的“主人”有“国学大师”唐文治、“状元实业家”张謇、“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和平老人”邵力子、“七君子”之一沈钧儒、“布衣将军”冯玉祥、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中国人口学第一人”马寅初、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等,涵盖各领域先驱人物、著名学者、社会名流。 信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名人助力交大发展,包括为学校推荐优秀师资、争取经费、采购设备、筹备校庆、应邀演讲等;二是名人对交大的求助解困;三是关于交大具体办学事宜的讨论。 26通名人手札真迹首次公开亮相,观众不仅可以观赏到保存完好的信件本身,还可以通过展板上所附的详细背景介绍更好地理解信件内容。同时,观众们还可以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深入了解更多的故事信息。大家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笔尖触摸纸张的沙沙作响,感受来信去往中的情感传递。 为让观众近距离体验书香墨迹,此次手札展还突破了以往传统展柜的展示观念,以架上绘画的手段(画框)来展示,使每一件书信的个体价值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期达到为观众提供一个特别的观展体验和感受。 在观展的同时,主办方还为观众准备了“临摹席位”,期待观众能够模仿前人,拿起纸笔,在笔尖点点律动的时光中,感受纸张的厚度比键盘更亲切。观众如果参与宣教互动、弘扬书信文化,还有机会得到主办方精心设计的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明信片,他们可以把这些明信片装进信封,投递进邮箱,和远方的某个人共同体味“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欣喜。 书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承担着中国人社会交往、情感沟通的桥梁作用。书信的传承不仅是形式上的赓续传统,更是从实质上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封“婉拒信”] 1934年8月31日,时任交大校长黎照寰致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和交大老校友、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一封信。1933年,铁道部训令交通大学,称陕西省僻处西北,文化落后、民穷财匮,致使各项专门人才缺乏,而当时陇海铁路已经辟筑入关,交通事业日趋发展,因此亟须培植路政人才,希望交大以后每年招录新生时,预先通知陕西省,以便省政府介绍15-20名合格学生前往投考。 然而翌年8月,当陕西学生来交大请求投考时,黎照寰校长与他们初步谈话后,发现这些内陆学生语言难通,程度亦低,倘若勉强收纳入学,必然导致教师、学生双方均感棘手。而交大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传统,“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是老交大的办学传统之一。于是,黎照寰建议先在铁道部所在地南京设班补习,厚植程度,再行投考。8月31日,黎照寰把这一情况同时函告王世杰、邵力子。9月6日,邵力子复信黎照寰,完全同意他暂时拒纳这些学生的建议,并表示将与教育厅商酌办理补习班。此次展览展出了黎照寰和邵力子针对这件事情的两封来往函件。这两封函件笔迹苍劲、行文儒雅,字里行间流露出先贤对待教育工作的慎之又慎和对于人才培养的拳拳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