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新近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白皮书显示

电信诈骗现向海外转移新趋势

青年报记者 吴缵超

当前,通讯信息诈骗形式多种多样,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白皮书显示,通讯信息诈骗呈现出由电话、短信诈骗向网络诈骗演进、技术对抗强度不断上升、诈骗实施日益精准化专业化、目标人群向境外公民转移的新趋势。

青年报记者 吴缵超

“定制”脚本设局诈骗

在通讯信息诈骗受害群众中,很大部分是老年人和青少年学生。白皮书披露,随着我国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力度不断加大,通讯信息诈骗实施手段不断翻新,方式更加隐蔽,逐渐从传统的广撒网、诱导式“撞骗”向“连环设局、精准下套”的精准诈骗转变。

白皮书披露,诈骗分子利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件,精心设计各种诈骗脚本。仅公安部统计公开的常见通讯信息诈骗案件类型就高达48种,包括假冒领导、亲戚、朋友谎称“出车祸”“被绑架”,假冒企事业单位谎称“欠费”“邮寄包裹”,冒充执法机关人员谎称“涉嫌洗钱”“银行卡透支”对受害人进行威胁恐吓等。

出现的特定诈骗脚本如诈骗分子冒充学校以发放助学贷款,或奖学金为由向大学新生实施诈骗等,诈骗分子通过微信“附近的人”加受害人为好友,以优惠券、返利、降价为诱饵,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链接或二维码,受害人一旦点击安装,就会导致手机短信、账户资料等重要信息被盗取,最终导致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内存款被转走。

还有不法分子利用在微信朋友圈发起投票的方式,骗取父母录入孩子的身份、姓名、就读的学校甚至照片等信息,并在骗取相关信息后编造重病、车祸等虚假信息,对父母进行诈骗。诈骗团队的专业化、诈骗脚本的精准化大大提高了诈骗脚本的可信度,为通讯信息诈骗的识别和预防增加了难度。

防范打击取得明显成效

白皮书指出,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相关企业安全责任意识淡薄为诈骗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如移动转售企业安全管理松散,不实名登记、违规开卡等问题突出,170、171号段一度成为诈骗分子的首选。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也为诈骗活动提供了便捷渠道,防范意识不强、贪图小利是诈骗活动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

白皮书显示,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从各方反馈数据看,基于电话、短信等形式的通讯信息诈骗活动得到初步有效遏制。从公安部通报情况来看,涉案号码数量逐月大幅下降,以“400”号码举报量为例,已由2016年月均700多个下降到目前的个位数。从12321举报受理中心数据看,2017年12月份用户举报数同比下降了59.9%,数量下降为原来的近三分之一。腾讯公司的用户标记诈骗电话号码数量也呈现总体下降态势,腾讯手机管家的用户诈骗电话标记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诈骗电话拨打次数同比下降78.2%,收到诈骗短信人数同比下降75.4%。在诈骗号码基数大幅减少、用户反诈骗意识增强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诈骗电话号码标记量同比去年同期下降47.4%。

通讯信息诈骗现新趋势

白皮书还显示,当前,通讯信息诈骗呈现出由电话、短信诈骗向网络诈骗演进、技术对抗强度不断上升、诈骗实施日益精准化专业化、目标人群向境外公民转移的新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传统基于电信网络的通讯信息诈骗加速向互联网转移,如网络销售伪劣商品诈骗、网络赌博诈骗、网络色情诈骗、网络非法集资诈骗(如ICO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络刷单诈骗等,花样繁多、层出不穷,相关案件数量明显上升。

有诈骗分子在研发新型骗术时,还通过发现的各类业务的管理规则和技术防范漏洞,或利用用户对业务规则不熟悉,不断创新诈骗犯罪实施方式。据有关部门介绍,部分诈骗分子不仅利用传统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诈骗,还通过视频直播平台、网络云盘、虚假APP、微信外挂、微信木马、虚假微信红包等新兴技术手段进行诈骗。2017年发生的“主副卡”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用户对手机“副号”和手机云服务等冷门业务的不熟悉,进而实施诈骗。这些不断推陈出新的诈骗实施方式,大大提高了通讯信息诈骗防范打击的技术难度。

我国境内通讯信息诈骗活动空间明显压缩,诈骗分子逐步将目标转向在境外的中国公民。诈骗分子通过在境外实施网络改号等方式假冒中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以谎称有人冒用受害人身份犯罪等虚假案情为由,威胁当事人进行转账汇款。由于诈骗活动实施地点在境外,国内有关部门也很难实现追踪溯源和跨境打击,治理此类通讯信息诈骗仍面临较大难度。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