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洋山港:只见机器忙碌不见人

全自动化码头为上海港加速跻身国际航运中心前列提供新动力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2017年,上海港完成了集装箱吞吐量创4023.3万标准箱的壮举,同比增长8.3%,成为全球第一个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而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的建成和投产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级与重大变革,为上海港加速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

从渔村变身超级工程

1995年年底,为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让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当时的上海港没有深水泊位,为尽快填补这一空白,集装箱深水泊位的选址工作迅速启动。2002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洋山深水港区建设的工程可行性报告。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正式开工建设。

经过三年半紧张施工,2005年12月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上海港终于实现“跨江入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12月,洋山三期工程第二阶段竣工投产,至此整个洋山深水港拥有16个集装箱深水泊位。

2010年至2012年,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上海港也进入高速发展期。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洋山保税港区被纳入新成立的自贸区内。该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达到3362万标准箱。与此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也面临空前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上海需要一座新的集装箱码头来承载更艰巨的使命、应对更激烈的挑战。建造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4年12月23日,经过精心准备,洋山四期全面开工建设。历时近三年建设,调试了18个月,终于于2017年12月10日开港试生产。

洋山四期展现诸多“首创”

如果去过洋山港四期现场,能看到这样一番场景——偌大的码头上几乎空无一人。各种桥吊、无人驾驶自动引导车、龙门起重机却依然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装卸作业。他们的操作者都在“幕后”,和以往恶劣的操作环境不同,现在,这些操作人员可以在舒适的中控室内通过远程操作台轻松控制现场的设备,这也让更多女性可以成为这些大型机械的驾驭者。

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总经理柳长满表示,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的运用,成功实现了关键岗位的机器人替代。这不仅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还将人为因素对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了码头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采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的洋山四期还有很多的“首创”。

除了码头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 洋山四期在规模上就是全球之首。总用地面积223万平方米,码头前沿自然水深大部分在11至15米,共建设7个集装箱泊位、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235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准箱,远期为630万标准箱。放眼全球,规模如此之大的自动化码头一次性建成投运是史无前例的。

又比如自动化作业堆场,这是整个洋山四期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与一至三期工程的陆域纵深相比,四期工程的堆场面积要小得多,但巧妙的堆场布局和港区交通组织方式则让洋山四期的堆场通过能力相比传统码头更有效率。

针对运量结构和装卸特点,洋山四期的自动化堆场装卸设备采用无悬臂、单悬臂、双悬臂三种轨道吊,无悬臂箱区和带悬臂箱区间隔混合布置。无悬臂轨道吊可在箱区两端与水平运输设备进行交互,而悬臂式轨道吊在具备无悬臂轨道吊所有功能的同时,还可以直接和位于自身悬臂下的水平运输设备进行交互。丰富的设备类型带来多元的交互模式,现场作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目前这一模式在全球的自动化码头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国内唯一拥有“中国芯”

更令人振奋的是,洋山四期还拥有很多“中国制造”。洋山四期采用购自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自动化装卸设备,整个装卸过程所涉及的桥吊、自动导引车(AGV)和轨道吊三大机种均为中国制造。

自动化码头有序高效运作不仅需要设备,更需要软件系统的全面配合,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将直接影响码头的运行效率。洋山四期是国内唯一的“中国芯”自动化码头,所使用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完全由上港集团自主研发。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芯”功能不断完善优化,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了进一步提高。经过实战检验后的生产管理系统,为集装箱码头同行提供了新的借鉴实例。

据统计,从开港到今年6月底,洋山四期码头合计作业大型干线船舶近300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3.2万标准箱,昼夜最高吞吐量达到了8955.25标准箱。随着部分新设备完成调试投入生产,生产规模从开港之初的10台桥吊、40台轨道吊、50台AGV扩大到目前的13台桥吊、66台轨道吊和80台AGV。

■A07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