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籍”艺术赛事坚守艺术标准

创新评审机制 保障公正透明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初赛赛场。

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刚刚落幕,让不少观众意外的是,赛事艺委会主席辛丽丽担任团长的上海芭蕾舞团,虽然这两年已经被业界公认“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却反而没拿到什么大奖,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青年报记者昨天采访中得知,这其实是上海创新比赛机制、杜绝“暗箱操作”的结果,而同样的机制,也运用在了另一项国际大赛——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赛制规则透明度高

在这次的芭蕾舞比赛中,上海芭蕾舞团仅仅收获成年组男女铜奖、少年组男子铜奖,这跟上一届拿金奖的结果,有着不小的差距。舞蹈爱好者们都在问,上芭是怎么了?辛丽丽昨天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她们这次,其实是为了锻炼新人,派出了团里最年轻的9名选手参赛,“其实成绩不错”。但同时,这也跟上芭坚决遵守赛事规则有关。

“赛事的规则是,评委打分之后,每一轮的分数,全部装信封里,到第二轮时才能打开,”辛丽丽说,“当然,中途也有过状况,有人来问是否可以打开了解一下,但我们都表示不可以。并且,为了避嫌,我们也没有参与最终的打分环节。”

芭蕾舞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了公平公正公开,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也同样如此。大赛执行委员会主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昨天告诉记者:“其实,在赛事创办之初,我们就把赛事定位成了顶级赛事,除了评委质量,还要追求规则的透明度——一流的赛事需要一流的规则。规则不单单是选手的规则,还有管理的规则、评审的规则。”

她透露,放眼全球几大知名的小提琴比赛,评分基本上都是在最终才完成一个总体的公开,“但我们是公开到每个选手、每轮比赛、每个评委的打分,非常细致,为了不影响比赛进程和选手心情,在他们没有被淘汰时不公开,一旦淘汰就全部公开,等赛程全部结束时,所有评分则全部公开,相当透明。”

不仅仅是打分,其实从报名开始到比赛进行中,每个细节都有详细的规则。“比如避嫌问题,众所周知,评委几乎都是大师,大师学生众多,我们就规定,入围选手需要声明,自己跟哪位评委上过课,是什么性质的,到底是大师课还是长期的,评委也同样需要声明。”她说,“声明了之后,才允许不专门避嫌,毕竟名气大的老师,学生数量众多,全部避嫌会造成不公平。而分数是公开的,组委会一旦发现有偏颇,可以撤销。”

还有比赛时评委和选手,在后台行进的动线,都是经过特别规划的,“后台不大,不超过20米的地方,我们都会让他们避开,做到评委和选手尽可能不接触。”

首届比赛结束后,淘汰选手们一起相约,在上海欢乐地吃起了火锅,这也让很多人感慨万千——只有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让失败者心服口服吧?

制度设计从源头开始

周平认为,市委市政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要求中,明确要求上海要将这些评奖活动,做到专业权威,具备国际影响力,而正是比赛在创办之初就进行了严格的规则设计,才有了这样令人信服的结果。

“从第一届的实践来看,我们的这个制度设计,反馈很好,让比赛的全球定位和国际形象,都打了个高分,”周平说,评委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大师,他们参与过很多大赛的评选工作,“他们说,上海是全流程公开的,最后也没有引起什么争执,这对比赛都是加分项。”

也因为这样的赛制建设,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今年被权威古典音乐杂志《美国音乐年鉴》发布的“2018全球顶尖音乐赛事指南”,与伊丽莎白女王音乐比赛、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古斯塔夫·马勒指挥比赛、BBC卡迪夫声乐大赛、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等国际顶尖大赛比肩而立。

“选手的胜负是一时的,赛事的权威公正,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稳健,从长远来看,对上海集聚人才、留住人才,包括办赛人才,都有很大帮助。”周平说。

当然,仅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还不是上海办赛的全部,这只是基础,怎样让选手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是制度设定更大的目标。“我们还设计了在每一轮比赛过后,举办评委和选手参与的咨询会,毕竟,一个比赛得奖的选手少之又少,对大部分选手来说,比赛是个平台,是和顶尖大师评委接触的机会,听听他们对我们选手的表现的点评,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更有价值——这并不是强制参与的,但首届比赛中,选手们都100%参与了,可见这个制度的受欢迎程度。”

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是上海举办大赛的要求,“材料再好,制度稳定,才能有好的发展,要办有影响力的大赛,这不是一榔头的事儿。”周平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