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8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亲自编选”成为图书出版新噱头

阅读何必非要推崇“原汁原味”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不同的选本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的可能性。新华社 图

本报讯 译林出版社推出的余华新作《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把作者“亲自编选”作为营销的最大噱头。果然很受用,这书自月初首发以来,销售一片火爆。现在读者都有一种阅读心态就是要读原著,而且要读“自选集”,这也就弄得出版社非“自选集”不出了。不过作者自写自编,虽原汁原味,但其实有时也有失公允,让读者少了一些观察文学的角度。

余华虽然有好几年没有出版长篇小说,但其实杂文却一直在写,因而会时不时地推出一些杂文集。从文本上来说,《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与之前的一些杂文集相比也没有太大突破,所以“亲自选编”这个概念也就对此书的营销至关重要。“《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书中所收录的23篇文章由余华本人亲自编选,话题宽泛,但都不同角度围绕着余华创作经验而延伸。”当然,既然是余华自写自编之作,读者自然是要给面子的,这书上市以来销售一片火爆。

国人读书向有“名人效应”(其实外国读者也一样),即使写得一般,但如果出自名人之笔,那便对作品陡然增加了一些好感。如果再加上那文集中的文章又是作者亲自选编的,那简直就堪称完美了。这也就是“自选集”那么受到关注的原因。现在图书市场各种“自选集”铺天盖地,“阎连科自选集”“池莉自选集”“刘心武自选集”“费孝通自选田野笔记”等等。就连国人读了几千年的《诗经》,在新进推出的版本中也被冠以“孔子亲自选编”的噱头。

因为国人崇尚“名人效应”,出版社也便千方百计地推出一些“自选集”来,一些图书因此而变得抢手。最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周作人的作品就品质而言一向是为人所称道的,但是各种周作人的选集都卖不过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周作人自选集”,煌煌几十本,定价也不菲,却卖到断货。现在在旧书网上,一套近乎全新的“周作人自选集”已经卖到了上千元。作者还是那个作者,有的选集可能比“自选集”更为精到,但却败下阵来。

作家作品写得多了,时不时地出一些“自选集”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出版社的唆使之下,“亲自选编”成为主流,或者一统天下,这对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自选集”虽然自带了名家的光环,也蕴含了名家对自己作品审视的态度,但可能也是有失公允,有违事实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金庸晚年想出自己的武侠小说选集,读着自己的旧作竟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便动手改写起来。后来引发了读者的一片叹息,因为他们显然觉得未改之前的小说更为经典。

而事实上,如果不同的出版社在对同一个名家的作品进行编选时,都会带着不同的视野去看,不同的选本也就让出版市场变得丰富多元起来,这显然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的可能性。这对读者而言也是一件幸事。当然,也只有“他选集”和“自选集”百花齐放,而不是独尊“自选集”,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出版市场该有的样子。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