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公益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8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沪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颇丰

追随光辉足迹 挥洒青春汗水

“我在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相信‘信仰的力量’。”上海大学学生李东益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和同学在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的心路历程。社会实践是很多大学生的暑期安排。他们顶着炎炎烈日,深入田间地头,奔赴偏远地区,开展各类公益实践活动,包括宣扬红色精神、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城市、为贫困地区进行智慧支建等等。莘莘学子挥洒青春汗水,通过深入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炼自身品质。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关键词 红色寻访

体验红军生活、交流心得 多层次追寻红色记忆

红色文化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涤荡和感召着青年学子的内心。寻访红色记忆成为很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

日前,来自上海大学的SHU·梦想远征团就前往井冈山开展实地调研,传承红色基因。

其实这已经是上海大学人才学院第六次前往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上海大学人才学院学生李东益说,“我们学生一直很向往井冈山,我相信我们以后还会再去。”

他介绍说,团队在井冈山的活动内容包括历史课程、精神讲座、革命后代分享,以及红歌教学等。

除了传统的课程,他们还参加了体验式教学,穿着红军服装,经历并感受“红军的一天”。

当天,队员们来到农户家里,尝试烧火做饭;参观朱毛旧居,体验领袖人物当时的生活环境。随后,大家一起探讨课题,研究如何优化“红军的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人才学院还在井冈山发起并主办了“牢记红色记忆,展望红色征程”2018年全国高校青年论坛,邀请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代表参与,交流了各自高校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的心得。

“举办红色之旅活动,一定要做到有滋有味、有血有肉。”论坛上,一位教师的发言令李东益印象深刻,学习到了很多举办红色之旅活动、传承红色精神的经验。而且通过组织活动,他还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为了这场论坛,大家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他认为,大学生寻访红色精神活动,非常有意义,能够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我们学习、体会到的红色精神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指导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情 实现理想第一步

新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今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许多青年学子选择奔赴新疆,感受那里的发展和变化。

在上海交大,10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了“情系新疆·践行使命”赴新疆基层社会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探寻当地发展情况。

他们在新疆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汉语教学、入户基层调研等多项活动,了解当地社情民情。

在实践团成员中,有8位同学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走出新疆,来到交大读书。对他们而言,参与此次实践,是一个实现建设家乡梦想的机会。

来到上海学习之后,他们发现自己仅在短暂的假期内,能够接触和了解家乡,而走进基层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其实他们一直怀有建设家乡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够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本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他们决定赴新疆基层,深入了解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于是,成员们在暑期里,为农村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和希望,为孩子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由此,成员们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回馈家乡的设想。团队成员希尔艾力回到家乡和田,与巴克墩村小学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他说,参加此次支教活动是自己实现建设家乡理想的第一步。

“我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通过实践,我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同时坚定了理想信念。”团队成员赛福鼎·阿力木表示。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在巴克墩小学落成了社会实践基地,今后更多的大学生将持续在这片土地上,绽放青春理想。

除了支教服务,大学生们还在祖国边疆探索那些值得传承的精神品质。位于新疆的马兰,是我国首座核试验基地。马兰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调、无私奉献等内涵。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和国防生组成了“交大梦·强军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当地参观学习,感悟马兰精神,砥砺爱国情怀。

科技兴军是他们本次活动关注的重点。成员们通过参观历史展馆、遗址等方式,了解马兰的建设历程与精神传承,并且深入营区日常生活,与基地官兵座谈交流,感受强军的新征程。

回校后,他们将继续开展马兰精神的宣讲活动。同时,团队将在马兰附属学校成立科创实践基地,促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科技创新团队与其展开合作,将这股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关键词 智慧支建

双管齐下充实硬件软件 搭建梦想教室

建筑设计一向是同济大学的特色。今年暑期,同济学子依托于这方面优势,开展了不少智慧支建类项目,为乡村和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梦想教室”营造项目、多场景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追踪……他们在智慧支建方面的项目涉及到古镇改造、空气检测、水环境检测等等。

对于一间梦想中的教室,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硬件设施,还要有优质的课程内容。

“梦回乡关,艺教艺乐”梦想教室营建与艺术介入支教队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等28名成员组成的暑期实践队,他们和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合作,形成了融合设计专长和教育力量的“梦之队”。

小清新水培植物、北欧风窗帘、动漫人偶……在四川宜宾李庄,改造后的教室焕然一新。他们利用暑假期间改造支教团服务学校的空间,提升当地学校的硬件教育资源,同时,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的课程体系,与支教团配合,完成课程教学,打造出助力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素质教育、能力提升的梦想教室。

除李庄之外,同济大学还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县、云南楚雄元谋县,以及江西省瑞金等,建造了梦想教室。

此外,来自同济大学的“37度梦想实验室”项目团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特色小镇智慧支建为目标,聚焦乡村改革发展建设。他们与景区管理局合作,打造出具有互动性、思考性、传递性的展览空间。

同学们在李庄古镇,深入乡镇及其周围地区,围绕当地特点、文化、规划等方面展开调研,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为当地小镇建设提出具体可实施的方案。

他们调研了古镇现状,包括社区参与的情况,发现李庄古镇目前的社区参与程度处于组织参与阶段,个体商户已经形成一定组织或者商业联盟以增强经营效果。但是,其经营总体仍然处在较散较乱的状态,缺乏品牌发展的意识和文化创新的能力。

于是,他们希望通过设计和艺术的介入,给予社区居民新的视角来考察当地文化,同时加强社区心理赋权,从而增强古镇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而且持续性的艺术实践能够激发社区参与的动力。

因此,团队从设计和艺术介入社区参与的视角出发,进行乡村振兴实践。他们在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建立了艺术展览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传统与现代、建筑与艺术、设计与教育、自然与创意”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这间艺术展览馆是同学们最好的实践成绩单,他们践行“济人济世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论文生动地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关键词 教育创新

传播家庭教育理念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支教是很多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颇为青睐的活动内容。富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不断创新,将这项服务玩出了许多新花样。

今年夏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组建了志愿团队,前往茅台镇云柳村关云小学开展暑期实践。在这次活动中,青年学子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体,还关注家庭教育,开展了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支教及调研活动。

“精准”是他们开展服务的关键词,他们对该村家庭进行了个别调研并且开展相关讲座,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指导。

在云柳村,绝大多数当地学生的受教育道路止于初中阶段。志愿团队认为,农村教育单靠物质提高和学校育人并不够,当地家庭仍普遍缺乏对孩子成长的引导和规划。

团队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讲座及亲子活动,向服务群体传递家庭教育及家长陪伴对于孩子教育的意义,同时,分享家庭教育中应对学生成长烦恼的经验技巧。不仅如此,他们还走进学生家里,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建议。

短期走访并不能改变乡村家庭在教育理念上的滞后,需要依靠持续的关注与行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奚哲伟介绍说:“我们与当地大学生建立联系,希望将短期走访转化为长期入户教育,形成常态化传播,提升当地民众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为乡村教育贡献更多力量。”

该团队表示,希望能将家庭教育打造为可长期实践的品牌项目,培育家庭精准教育方法,助力提升乡村教育。

大学生的教育类实践服务不仅关注理念的传播,还与时俱进地拓展课程内容,将编程等城市孩子喜爱的新潮课程送到乡村。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共有近200名师生、组成13支队伍赴江西参加“教育扶贫、青年在行动”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入老区,深耕教育扶贫实践活动,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围绕STEM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法治教育、信息化素养教育等主题,助力农村未来人才的培养。

他们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美育,创新地设计了课程。该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节奏”合唱团发起的“音悦之声”心理健康与音乐教学暑期项目,走进上饶市灵樟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提升当地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STEM教育课程已在城市里掀起了热潮,如今,该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的三支暑期支教队伍将这股热潮带到了位于上饶的山村。今年7月,他们在上饶进行了为期十天左右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开展了有关山村学校开展STEM教育现状与未来趋势的调研。

包含编程内容的夏令营课程,聚焦前沿科技,兼顾实用技能,不仅让山村学生体验了全新的教学模式,还让更多人重视起山村学校的STEM教育开展进程。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记录需求 实现爱心衣物精准捐赠

很多奔赴祖国各地的大学生实践团队,参与到了衣物捐赠项目,他们在实践地收集具体需求,反馈后,得到爱心企业物资支持,并根据需求发放衣物,这样提升了捐赠的精准程度,也扩大了项目受益范围。

近期,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支教团队参与了由“飞蚂蚁”发起的“为乡村孩子送新衣”公益活动。

这些大学生支教团队报名参与项目后,由横山基金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列出当地需要的衣物类型和尺寸,由爱心企业募集衣物,并根据需求进行匹配与投放。

目前,所有项目点的衣物都投放完毕。共有约300所乡村学校、10万个孩子受益。“你们的礼物我收到了。这是你们用一心一意、一针一线凝聚起来的,真心感谢你们。”一名来自汕头的受益学生写信表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的最终目标,是让受助对象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今年暑期,上海电力学院学生理论骨干社团时习社赴福建宁德地区开展“扶贫纪实”社会实践,调研当地完成自我造血、实现脱贫致富的情况。

10名队员组成的实践队在宁德市的6个村落留下了调研的脚步。他们发现,这些村落脱贫致富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关键在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山海经”。

例如,在寿宁下党乡,曾经由于交通、销路等限制,过去优质的茶青只能低价卖给外来茶贩,而后下党乡人转变观念,将原本一家一户的零散茶园进行整合,开创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脱贫之路,同时村两委积极为贫困户筹集入股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项目,每卖出一斤出茶叶就会有十几元成为扶贫基金。两年前,27户参与茶叶合作社的贫困户已经实现全部脱贫。

这支实践队调研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各类方式,并撰写实践报告,进行传播,以此助力更多贫困地区找到适合的脱贫途径。

关键词 后盾支持

开设实践课程匹配师资支持

为了保证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让同学们从实践中收获更多,高校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支持,包含理论、师资等层面。

理论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还能为他们拓宽思维,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开设了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2009年起,上海交大推进社会实践学分制改革,将在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通识课必修学分的形式确定下来,推进课程化改革,学生在校修读理论课部分,再组团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在暑期前夕的《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导论课上,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通过介绍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案例,激发同学们主动认知时代的兴趣,呼吁同学们走出校门,通过社会实践,感知时代精彩。

除了导论课外,今年的社会实践分论课首次根据不同的实践类别开设了19门课程,包括“主题类课程”和“技能类课程”,还新增了出行安全培训,让同学们把安全意识和实用技巧装进行囊,为大家开展暑期实践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交大共有461位教师参与指导暑期社会实践,为实践项目提供了专业的师资保障。“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今年全校有461位教师参与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不断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跟团出行,在提供高水平专业指导的同时,增进师生友谊,更好地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就职于上海交大团委的赵鹏飞说。

除了理论支持,高校还为学生积极连接资源,通过建立基地的形式与社会合作,助力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在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以校团委为主导,联合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结合各院系专业特色,与外界开展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B04-05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