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养身枸杞、VR眼镜、家乡的土、GoPro运动相机……00后萌新的行李箱正在“颠覆”我们的想象

“吃货女”把爱好变专业 “纯朴男”说有家乡的土就不孤独

    新生报到日,全家一起出动。

    家长为孩子拍照留念。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一批“00后”大学生正涌入新学年的校园。上海理工大学对今年入学的新生发起了一项“00后入学小调查”,并打开他们的行李箱,看看行囊里到底有何乾坤。始终追逐着新鲜与独特的新一代,他们的物品也许正在“颠覆”我们的想象。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有土在,我就不孤独”

“手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此前一度成为“人到中年”的梗。我行我素、有着自我主见的“00后”才不在意旁人的眼光。上理工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生王学义随身行李箱就有枸杞、茶叶等一系列“养生圣品”。

“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带上一点茶,可以为我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尤其是治困。”王学义讲起“养生心得”竟是滔滔不绝。“我家在宁夏,父母是地道种枸杞的农民。作为一个播种者,我们深知枸杞的作用。我离开的时候,父亲还给我装了一包枸杞,希望可以让我健健康康。”

不止是养生,王学义还有许多的兴趣爱好。开学前,姐姐还送了他一个VR眼镜,让他爱不释手。“姐姐怕我学习任务重,让我课余带着看电影,观影效果更棒,我猜应该很多‘00后’同学都有这个装备吧。”

“上海是个迷人的城市,上海理工大学是个迷人的学校。来到这个学校,我希望学习到相当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的必要选修知识,不要虚度年华,令青春褪色。”王学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来自河南南阳的孙耀宗的行李箱里最特别的东西要属家乡的土和针线了。“我是河南人,在老家有种习俗,谁要是出远门好久不回都要带些家乡的土,这土是家人对你的思念,也算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说着,孙耀宗同学从背包里拿出一袋土,“土是奶奶家门前的土,这土有着大自然的味道。我想这是上海所没有的,在我看来,有土在,我就不孤独。”

一边拿着两卷针线,孙耀宗一边说:“以前在家中都有妈妈为我缝补衣服,现在妈妈不在身边,我当然要学着自己来,学着独立。我们理工男也很‘细心’的。”

理工男也有文艺范儿

管理学院的郑津来自四川达州,背着一把吉他,推着重重的行李箱,他就独自一人踏进了校园。喜欢弹吉他、喜欢泰勒·斯威夫特、喜欢在笔记本里画画手绘……郑津的背包里还有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他说这是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赠予他的,他一直很喜欢。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路婧,沉甸甸的行李箱里则活脱脱彰显了一个“吃货”的本色。里面装满了各种零食,月饼、坚果等竟是她的主要行囊。而今,这个“吃货”把爱好变成了专业。

“当然,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也绝不是为了吃这么简单。我的妈妈在食药监局工作,经常接到食品药品举报电话,她们穿着我很羡慕的制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来那个被举报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让经营者对食品安全有了足够的重视并且承担应有的责任,也给了群众一份安心,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责任担当。”路婧坦言,父母带给她的影响是她选择这个专业的主要原因,“我爸爸的工作和食品研发相关,爸爸说他们单位的科研叔叔可以把米研发成对汽车有用的材料。我觉得很神奇,所以想去钻研食品这一领域。”

此外,路婧的背包里还有许多娃娃,满满的少女气息扑面而来。路婧说考上上理是她的梦想,现在终于如愿以偿,“高考之前我看到电视台播放的一个关于高考特辑的节目,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的愿望是报考上理工,之后我就开始关注上理工,了解到学校的景色很漂亮,学校的历史很悠久,真的很喜欢这里,希望能在这里完成我的下一个梦想。”

播音耳机对讲机走起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徐铭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行李特色是用于播音的耳机和对讲机。

徐铭远是一个喜欢播音主持的大男孩,他背包里的耳机是他的配音“神器”,他曾参与过政府的一个远离邪教的宣传片配音,高中时主持过学校的大小会议和演出。此行,不止是耳机,徐铭远还带来了他的一对对讲机。

“奶奶以前是记者,让我从小养成了听收音机的习惯,这个对讲机的主要功能是拿过来做收音机的,高三时父母不让用手机,我只能晚上睡觉前缩在被子里偷偷听听收音机的心灵鸡汤。”据透露,此前尽管受到了父母的千般阻止,但作为“00后”的他依旧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徐铭远的背包里还有一个造型奇异的小夹子,“这叫Flip Klip,是我去日本交流学习时买的,主要是想着专业书可能会很厚重,可以拿来夹书。”徐铭远说,不止是FlipKlip,他还带来了圆规等绘图工具。

刘昊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类新生,来自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行李特色是某知名品牌的洗面奶和护肤品。作为篮球少年的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00后精致男孩”,洗面奶、水乳的护肤品他带了许多,“日常护肤还是蛮重要的,虽然是汉子,但也不能太糙。”刘昊伦讲起了他的心得。

刘昊伦的背包里还有GoPro运动相机,他觉得,虽然不玩极限运动,但还是想用它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总是乐于尝试一些比较新奇的东西,比如我还带来了超长鼠标垫。当时觉得很好看,又没见过,就买了,没什么特别的由来。”

[数据]

20%的非农村生源受访大学生入学装备花费过万元

大一新生的“开学季”是否成了家长的“烧钱季”?大一新生购买手机、电脑、衣帽鞋包等入学装备会花多少钱?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在校大学生入学装备消费数据显示,20%的非农村生源受访大学生入学装备花费过万元。

此次调查从今年8月开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大一入学前购买入学装备的情况。总共收回大学生有效答卷共949份。

受访大学生表示,当年大一入学前购买“电子数码产品(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等)”花费最多(46%),其次是“衣帽鞋包等服装配饰”(25%)。

不过,不同性别的受访大学生购买的入学装备不尽相同,男生爱买电子数码产品,女生爱买日用化妆品。具体来看,56%的男性受访大学生表示在“电子数码产品(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等)”方面花费最高,高出女性受访大学生(38%)18个百分点;22%的女性受访大学生表示在“日用品和日化品(护肤化妆品除外)”方面花费最高,高出男性受访大学生(8%)14个百分点;7%的女性受访大学生表示在“护肤化妆品”方面花费最高,高出男性受访大学生(1%)6个百分点。

数据同时显示,72%的受访大学生大一入学前购买了新的“电子数码产品(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等)”。在这部分受访大学生中,购买最多的是“手机”(82%),其次是“电脑”(70%)。

麦可思数据显示,“功能”(67%)、“质量”(62%)和“价格”(61%)是受访大学生大一入学前购买入学装备最关注的因素。其间,农村生源对价格更敏感,非农村生源更追求品牌、档次和外观设计。

有近半数(43%)农村生源受访大学生购买入学装备的花费为“0~2000元”,非农村生源受访大学生该比例仅为26%。另外,有20%非农村生源受访大学生购买入学装备的花费为“10001元以上”。

数据显示,4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在购买入学装备时“存在攀比情况”,其中“略有攀比情况”:44%;“攀比情况严重”:3%;“攀比情况非常严重”:1%。

有3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父母为了激励其取得更好的高考成绩,给过物质奖励的承诺。这部分受访大学生中,有54%的人表示给出的承诺“父母已全部兑现”,有41%的人表示给出的承诺“父母仅兑现一部分”,有5%的人表示给出的承诺“父母完全没有兑现”。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此次调查虽针对在读大学生,但因这部分群体与“00后”年龄相近,消费情况一定程度上与今年新生相仿。上海商学院新生小赵目前已经花费了1万多元用以置办手机和衣物,“电脑还没买,预计电脑预算在1.2万元左右。”小赵说道。上海海事大学的小张,置办电脑和手机的花费是1.3万多元,加上衣服和鞋子也要2万多元。上海健康医学院新生王思因手机此次没有换新,目前开学装备花费约在1万元。

复旦迎新

“00后”超75% 留学生逾300名

来自全国各地的3400余名2018级本科新生以及来自46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本科新生昨天走进复旦,开启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今年复旦本科新生中的“00后”超过75%,新时代青年为校园带来新气象,引领新风尚。

“00后”高分学霸钟情医学

复旦附中青浦分校的首届学生张超尘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606分的好成绩,他最终选择就读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这位“00后”新生说得自若:“我不是按照分数来选择专业的,而是认定了自己想学的专业,再去为这个目标努力。所以,我是想好了学医,顺便考了个高分。”

说起选择就读医学专业的缘由,张超尘说,高一那年,他的一个同学突发疾病,当时在一旁的张超尘苦于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只能干着急。这件事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

张超尘的理想是做一名外科大夫。实际上,在张超尘的家中,爷爷、奶奶、妈妈、叔叔都是学医出身,对于走医学这条道路所要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其实也能看得通透。“家人都很尊重我的选择,他们希望,我只要自己能想清楚就好。”

正式被医学院录取后,暑假里的他,看了几本医学类人文书籍,其中,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舍温·努兰撰写的《生命的脸》就成了张超尘印象颇深的读物。

他还跟着爷爷奶奶旁观了他们的问诊,懂得了不能只关心局部,问诊也应该至于整体去思考去判断。“我知道学医是一条很漫长而辛苦的道路,但如果我能用这些年去成长为一个专业优秀的医生,去帮助到更多人,那就是值得的。同时,这个行业的一些问题,也总要有人去克服、去奉献、去一点点改变。”张超尘说。

保加利亚留学生爱看“延禧”

来自保加利亚的“中国通”留学生张炳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差点让人新生报到处工作人员“傻傻分不清”国籍。

张炳辰说,父亲来自中国,所以从小就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自小学习中文的他参加过“汉语桥”比赛,还为保加利亚总理当过翻译。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很快,复旦大学也是名校,我很期待大学生活。”从小数学成绩不错的张炳辰选择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读。对于未来的规划,张炳辰希望好好读书,多参加一些实习,去英国进修一下,最终能回到上海工作。

有趣的是,这个“中国通”分分钟就入乡随俗了,他的手机里已经装好了支付宝、微信、QQ等应用。“最近刚刚追完《延禧攻略》。”张炳辰说,自己特别爱看古装剧,最喜欢的还是《射雕英雄传》。另外,北京烤鸭、小笼包、火锅等中国美食,也让他欲罢不能,“我有一个中国胃!”他情不自禁感叹道。

据统计,今年,踏入复旦校门的300余名外国留学生本科新生来自5大洲、46个国家,其中200余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就有不少像张炳辰这样的“中国通”。

来自孟加拉国的王亚美,就曾在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在亚洲赛区夺得一等奖,在上海市留学生诗歌朗诵比赛夺得一等奖。王亚美曾跟随经商的父母来到中国,早已把中国当成她的“第二故乡”,时隔数年她再回到这里,正式成为复旦人。另悉,今年复旦还迎来一对来自亚美尼亚的双胞胎兄弟。

迎新举措

学长学姐为萌新准备“书院大礼包”

笔记本、便签本、水笔、书签……复旦五大书院的“95后”学长学姐们为新生们准备了美观又实用的入学礼物。此外,为了保障新生的衣食住行,31栋本科生宿舍楼已修缮完成。还有新入手的一卡通可在各校区食堂免费领取一份迎新套餐,“复旦胃”由此开启。

五大书院缤纷创意迎“萌新”

老校长文化是复旦先贤的缩影,是复旦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复旦人的理想源泉和精神财富。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分别以复旦历史上著名的五位校长来命名。书院五色风车和彩旗迎风招展,印有学生设计的老校长卡通形象的道旗讲述着“希与卿度 任志腾飞”的复旦故事。为了迎接“萌新驾到”,校园换上新装,“95后”学长学姐们做了贴心和具有创意的一系列准备。

笔记本、便签本、水笔、书签、文件袋、笔袋、卡套、折扇……由学生自主设计了系列主题文创内容,以书院五彩标志色和老校长为元素的产品制作成了实物,汇集为“书院大礼包”,兼具了美观与实用的新生礼物异彩纷呈。由学生绘制的老校长卡通形象在迎新日当天成为了“00后”新生们热门的合影点。过去一年中,学长学姐们围绕老校长故事和复旦历史自编自导自演的系列“大师剧”,在接下来的迎新季将面向新生接连上演。

今年,更多新创意登场,助力新生们放飞梦想。“旦·愿”主题活动在“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背景板前以“旦”字为基础设计了两个邮筒,邀请新生们为即将开启的复旦征程写下愿望,邀请家长们留下对孩子的殷切希冀和关怀。随录取通知书寄出的“寄给未来的自己”明信片,由素色“变身”为缤纷多彩,新生们为明信片上的校园建筑涂上心中的色彩,并写下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两个月间,明信片陆续到达复旦,等待新生们取回这份期许。

衣食住行保障校园体验再升级

今年暑假,复旦本科生住宿区域31栋楼宇修缮完成,1000余套优于国家环保标准的宿舍家具更新安装;80.3%的新生楼宇已覆盖有楼内热水淋浴装置,改善了学生住宿体验;学生公寓智能电控系统软硬件升级改造,提高学生公寓网上充值功能的稳定性与即时性;而住宿楼内,阅览室、健身房、影音坊、咖啡吧等书院多功能空间升级换代,书院师生不出校门,甚至不出宿舍楼,就能畅享交流与休闲空间。

“亲爱的2018级新同学:您好!欢迎入住复旦大学南苑学生生活园区,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感谢同学成为我们的寝室啄木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打造您在学校的‘小’家,我们园区温馨的‘大’家。”来到宿舍的新生会发现床位上张贴着这样一张温馨提示,入住后发现的宿舍问题可随时向园区物业反馈。邯郸校区、江湾校区和枫林校区启用全新的校园生活服务平台,接受各类生活服务类信息咨询,并在校区内实现咨询、报修一号通。物业服务、桶装饮用水服务、空调租赁服务、自助洗衣机服务……生活园区内,与生活保障配套的多样服务联合设摊,跨前一步为新生提供各类咨询和服务。

就在报到当天,新生还领取到新修订的新生后勤服务信息地图(2018版),并凭一卡通在各校区食堂免费领取一份迎新套餐,由此开启“复旦胃”。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