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好法律准备?

专家探讨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和未来洞察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在人工智能时代快速来临前做好法律储备和准备十分重要。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伴随着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深度运用,法律人工智能的种种疑问和思考浮出水面。由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司法智库学会主办的“加法”(PLUS)演说会近日在华政长宁校区小礼堂举行。演说会围绕“法律人工智能”的主题,来自法院、检察院、高校、计算机科学领域、法律科技创业领域的8位演说者和多位嘉宾共同分享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和未来洞察。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法律AI同样是法律人的事业

“看起来很美的人工‘智能’未必是真的人工智能”。通过真实的人工智能九歌和涉及炒作的索菲亚机器人的对比,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计算机科学家、幂律智能CEO涂存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同具体的任务、应用场景进行结合。相对其他领域,法律领域的任务一般都非常符合确定性问题、完全信息、有限任务等要求,而且数据质量高,任务逻辑清晰严谨,很多任务都与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和热点紧密契合,非常适合AI技术的具体应用和落地。但是同时,法律行业的高门槛也对通用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基础的信息抽取、知识图谱构建,到融合法律先验知识及深度学习模型,再到最终的法律任务的推理决策以及可解释性问题。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仍然需要克服各个场景特殊的问题和挑战,要聚焦在可解决的具体任务上,而不是幻想一个全知全能、通用的法律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

长宁区人民法院李腾反驳了社会上对“黑箱”普遍存在的五个误会,从联系真实的司法实践角度,认为必须主动迎接黑箱的到来,给点时间和信心,拥抱AI的潮流是法律人未来必将承当的使命,而把握司法实践、掌握主动权的仍然是人类法官。

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官助理周崇文认为,在未来,法律人依然是决策者,而人工智能只是服务者。人工智能不仅仅能够提供“研判证据、生成文书”,不应该被矮化为已有技术的替代品,而是能提供共性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我们还处在法律AI的‘史前时代’。真实当下,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作为一名从传统法律行业转型到法律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华宇元典法律研究院业务专家叶衍艳以法律人工智能在定罪和量刑两大司法场景中的运用为例,表明目前法律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模式在于根据过往的大数据构建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智能推送,辅助办案;但其辅助存在明显局限。无论是现有模式的运用,还是未来局限的突破,都需要法律人的深度参与,法律AI不止是算法工程师的事业,同样也是法律人的事业。

做好法律储备和准备十分重要

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高奇琦结合法治指数研究经验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法能够给法学研究带来全样本的法律实践文本数据,最大可能还原案件审理中的现实情境,研究过程的跨学科探索和一个更加开放、动态更新的知识库。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周立志指出,作为引领未来颠覆性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将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新型权责、义务等方面关系的重大变革。因此,深度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快速来临前做好法律储备和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他表示,华政希望依托“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广泛开展合作,以平台之有、之优、之强,之特,聚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发产品,共同推动法治建设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据悉,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目前已经联合相关技术公司开发了“华政晓法”系列智能产品,通过法律的“问”与智能的“答”,系统能够更高效、更出色地解决人民群众更为关注的法律问题,为老百姓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以及全面的法律智能服务,能够使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普法水平。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