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智能化同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文化广场欲把剧院变“广场”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剧院开放日引领观众深入艺术空间。

本报讯 上海提出了要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这一方面是指提高演出数量和质量,一方面也是对上海的剧院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月23日中秋前夕,这两年沪上风头很劲的文化广场迎来了7周岁的生日,青年报记者在其“生日会”上获悉,作为上海首个实现无纸化进场的剧院,在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它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化管理剧院的范畴,除了继续推动无纸化进场,还将利用对观众的大数据分析,把剧院、剧目、观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高效。

无纸化进场提升便捷性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是主打音乐剧的剧场,而音乐剧的主要观众群体就是年轻人,如何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同步,是剧院这些年管理理念的重要一环。年轻人平时怎么出门?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一部手机就搞定了衣食住行,看戏,也同样如此。

剧院总经理张洁透露,在2016年开始启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后,文化广场于今年先后启动了票务系统与场地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加速信息化剧院布局。根据“人、票、剧、场”的连结关系,以和合同生的理念,构建剧场新零售、新业态、新趋势、新生活。除了实现官网更新、微信改版、票务系统上线外,更是率先实现二维码扫码无纸化入场,目前已突破4000人次、6000张电子票,成为上海首个实现无纸化进场的剧院。

方便快捷,只是一部分,通过无纸化进场,文化广场积累的观众数据,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文化广场累计注册用户154891名,通过持续性大数据分析,逐步建构客户群体消费能力和行为模型,为多方面、全方位对剧院经营、剧目运作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精准营销策略,以占上海演出市场10%的体量成为行业发展阶段小而美又不可逆的力量。”张洁说。

事实也是如此,在数据样本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剧院的管理将更加高效。据悉,2018年来,已为观众带来了208台演出,其中音乐剧132场,占比66.7%,吸引观众282,271人次,上座率77%,演出密度1.2天/场;公益活动214场,共12,975人次参与。这个成绩非常突出,更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文化广场“爆款”频频,也是基于对观众的熟悉程度,然后加以适度的引导,形成了文化广场的特色。

是文化场所也是生活方式

对于文化场所,上海一开始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将它们积极融入市民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张洁也表示,他们一直在推动“看音乐剧到文化广场”从一句口号变为生活方式,除了无纸化进场,他们还在戏剧内容之外,做了大量的努力。

2018年,文化广场创新开发了“WE剧场”,是剧院对可经营物理空间进行整合,通过动线的合理布局和场地的多元开发而打造的多元创意空间。由一个微剧场、一个多功能厅、一个小白咖啡室和三个排练厅组成,集戏剧展演、艺术活动、阅读分享、摄影展示、咖啡茶饮、文创美物等生活美学元素于一体。

9月21日起,观众可在演出开始前提前进入广场,“我们已经将演出前剧场开放时间由45分钟提前至75分钟,也就是说,当晚7:30的演出,购票观众可以在6点15分就进入剧院,来到WE剧场休息、参观,而范围更大、时间更长、面向更广的剧院深度开放也在积极策划中。”张洁表示。

此外,文化广场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有影响力,通过“走进剧院艺术”“走进舞台艺术”“走进生活艺术”三大活动板块,打造剧院开放日、艺术课堂、“艺术家伙伴计划”、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高品质的艺术体验活动,缩短艺术家与观众的距离,让艺术的传达更直接,张洁说,“我们希望进一步打开大门,在日常演出之外为市民提供一个可驻足和流连的空间,与观众一起为建筑注入更多活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