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主角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邵暘:支持学生公益 实现自我价值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邵暘和他的团队正在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运作“少年社区营造师”项目,引导青少年服务老龄化社会。受访者供图

作为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理事长,邵暘将大量精力倾注于支持青少年公益,助力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事青少年公益事业六年来,他非常执着和投入,甚至自己连续四年以自有资金支撑运营。他认为,支持和辅助青少年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是自己梦想的延续,助力学生实现想法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进入教育领域辅导学生活动

公益与社会实践是邵暘学生时代的关键词。他幼年时就随父母到美国生活,读小学四年级那年,回到国内上学。在上海中学国际部读书期间,他参加了许多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例如通过开咖啡馆、售卖玫瑰花的方式,为贫困孩子筹款;加入慈善社团,组织公益活动等等。当时,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展示自己、运作项目的机会。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习宏观经济历史专业。他认为,接触社会在大学里非常重要,“这本身是一种能力,美国同学在高中时就已经参与了很多接触社会的活动,这样进入大学后,他们就不会和社会产生隔阂。”

出于“想在教育方面做些事情”的念头,2010年,他到德威国际教育集团实习了两年,负责集团旗下教育品牌“百闻”的市场工作。在此期间,他引入了国外活动的经验,帮助国际学校学生规划课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国内的此类比较缺乏学生活动。

由此,他开始关注中学生的成长教育。2012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立了“暘昇”,最初这是一个青年自组织。在静安区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他们开始了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求索与努力。

当年,学生的校内活动比较传统,多是篮球比赛、合唱比赛等等,没有太多新意。不过不少学生还会在私下开展一些活动。对此,学校很难支持和管理。于是,暘昇就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包括咨询、资源、导师、媒体和工具端这五个方面。

他们从举办社会创新类比赛开始,帮助学生建立社团、辅导社团,既为学生拓展能力,也满足他们的公益需求。

建立家、校、师生和社区共融体系

2016年,“暘昇”更名为上海市静安暘昇创益青少年发展中心,完成了从“草根”组织到正规这会组织的蜕变。

当下,他们正在建立家、校、师生和社区共融的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上海的大多数社区在硬件方面的设施配套非常完整,却缺少活动内容。而高中生可以做很多事情,他们在年龄上属于“中间层”群体,可以和老人、小朋友互动,成为两代人之间的链接。邵暘说:“我们也在为他们争取舞台。”

2016年暑期,“暘昇”以承接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介入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运营。

当前,他们正在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运作“少年社区营造师”项目,根植于创新为老服务领域,带领高中生用社会创新方式参与社区营造,聚焦为老服务板块,引导青少年服务老龄化社会。在项目中,学生需要调研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通过相关评估后,开展服务。

邵暘表示,很多高中生对于社区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希望他们能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用自己的能力,尝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证明自己、表现能力、得到认可,并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

让高中生在历练中调整状态

社团孵化也是“暘昇”助力青少年公益事业的一大服务。最近,他们支持回民中学的桌游社制作了一套垃圾分类主题的桌游,学生们可以走进社区,寓教于乐地让孩子们了解垃圾分类。邵暘认为,一个孩子能够带动一个家庭。“孩子学会之后,可以告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的传播效果比较好。”

此外,“暘昇”还会指导学生举办大型活动,例如他们支持了市西中学的学生社团举办音乐会和微电影节,已经分别开展到了第五届和第三届。

在这些活动中,“暘昇”提供给学生的是咨询、资源、导师、媒体和工具端方面的支持。以音乐会为例,学生们普遍有“心比天高”的特点,他们的需求常常是天马行空式的。邵暘和同事为他们咨询时,往往是先砍需求,然后再为他们对接供应商、场地等资源。

另外,高中生参与这样的大型活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和未来发展,那么就需要专业化的导师团队,为他们制作工具端,并展开相关辅导。

经过微电影节和音乐会的历练,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很大变化,获得不少成长。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很多人会成为骨干。而且,机构有比较完善的志愿者体系,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也会在寒暑假期间回到机构,担任志愿者和实习生。

对这些学生而言,“暘昇”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就像朋友一样。“希望我们是支持者和倾听者,和学生们一起长大。他们天马行空的时候,我们也要通过阅读和学习,跟上他们的想法。”邵暘说。

“Realize(实现、意识)”是“暘昇”的核心理念,“不要光去想,要做出来。”邵暘说,“学生在实现想法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高中是青年人试错成本最低的人生,他们想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尝试。不论成功与否,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次很好的历练,他们可以在不断试错和调整中,接近自己最想要成为的状态。

突破不理解看法 曾贴钱运作四年

“在‘暘昇’的这六年,对我而言也是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邵暘说,“这些学生做成了很多我在年轻时没有做成的事情,他们就像是我自己梦想的延伸,让我还能活在梦里,也给了我持续做下去的动力。”

“暘昇”支持的学生活动非常多样,覆盖到的学生人群也很广泛。从2018年1月到8月中旬,他们运作了40多场活动,基本上是每周两场的节奏。在自主开发的平台上,一年下来,活动的参与人次达到10.2万人次。

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多年来的执着追求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起初,“暘昇”在正式注册为民非组织之前,还是“草根组织”,在资金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时团队的办公室、人工等所有费用都是他自己“倒贴”的,而且一贴就是四年。注册成为民非组织之后,机构可以承接政府等单位的合作,从而有了一定的收入。今年,他们还建立了专项基金系统,探索更多可持续的模式。近期,他们正在推动下半年专项基金的募集,希望学生在做活动时,可以没有资金方面的顾虑。

除了资金方面,邵暘在起步时还面临着不被理解的尴尬处境,“最初,父母还会让我去找份正经工作。推广的学校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组织,他们还以为是教育机构,直到这两年情况才慢慢有所改善了。”他坦言,“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不知道自己‘图什么’,只是明白这是一件对的事情,就一直做下去了。”

在邵暘看来,上海推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后,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应该再是以成绩为主。“虽然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拓眼界。我们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让他们更早地认识到公益的价值,同时积极接触社会,结合现实考虑自己的未来。”

当前正好处于学年的开头,机构正在做很多筹备工作,“我们站在舞台后面,主角永远都不应该是我们,而应该是学生。”今年,他们打算为学校开展品牌咨询,并建立新的相关比赛系统,同时面向更多学生提供服务。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