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修缮”科学会堂

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开幕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首届“上海历史建筑文化与科技国际周”近日在科学会堂开幕。由市科协与市住建委联合发起、主办的本次活动盘点了以科学会堂为代表的一批沪上最具代表性的法式建筑,介绍老建筑背后的历史记忆以及在修缮过程中的先进工艺,展示科技在历史建筑修缮与保护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提升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公共意识,打造新时期上海永恒的“城市会客厅”。

青年报记者在活动中获悉,上海科学会堂的主体建筑始建于1904年,绿树环绕、风格典雅,是上海最大的法式古典建筑。这里原为旅沪法商创办的法商球场总会,也就是俗称的“法国总会”。1926年,这里改建为法国学堂,主要接收法国侨民为主的外籍侨民子女。

解放后,上海市科协成立,1958年,原法国总会旧址正式更名为上海科学会堂,共和国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将军为科学会堂亲笔题词。杨振宁、李政道、苏步青等科技界名流都曾莅临科学会堂参加活动,科学会堂作为一座地标性建筑,见证了上海科学界发展的历史全景。

2009年,这栋优秀的历史保护建筑被认定为危房。科学会堂的主体建筑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一个有130米长的木屋架三混结构建筑,经过上百年的使用,它受到了包括白蚁侵蚀、部分木结构损坏等问题的困扰。而且按照现在的建筑规范与要求,科学会堂主体建筑在抗震、消防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不符合现代建筑的安全需求。

经过详实论证考察,决定于2010年进行一次大修。为了完整保存建筑的历史风貌,修缮工作对建筑内部的承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设计与改建,工作量非常巨大。科学会堂的主体建筑是一个典型的多段式建筑结构,具备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特征,同时又与法国乡村建筑风格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呈现出精致的美感与独特性。但是经过了上百年的风雨侵蚀与空气氧化,建筑的整体结构与外立面实际上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整修过程当中,专家对施工方案的调整具体到了每一个细节与角落,仅仅是为了复原内天井的外立面,不惜召开数次会议,方案甚至精细到外墙黑灰石子的配比比例,最后一致决定将外立面的鹅卵石剥离下来,经过重新清洗后再实行原貌复原,以此来保存旧有的外立面结构。

活动现场还设有高科技互动体验区和“上海优秀法式历史建筑”图文展,首次公开一批珍贵的历史建筑图纸、资料和修缮技术,揭开老建筑深藏百年的历史记忆。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