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主角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文秀:公益是两颗心快乐地对话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周文秀组织公益活动。

    受访者供图

    周文秀为孩子们授课。

    受访者供图

初见周文秀,亲切豁达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不少公益人的特质。作为和普公益创始人,她常常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在社区的小朋友眼里,她是带领他们一起做公益的“文秀阿姨”,在偏远山区的学生眼里,她是传授知识的文秀老师。环保、心理、教育……和普公益的项目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哪里需要帮助,只要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就愿意参与。”她说,是一颗侠义之心,让她希望能够帮到他人。而且她一直坚持认为,公益不是同情与施舍,而是两颗心平等快乐地对话。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由心理咨询入手 从社区开启公益路

周文秀曾在英国读书,并从事过心理咨询类的专业项目,2009年初,她回到国内生活。在社区里,她发现邻里之间有些冷漠。她认为,社区是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她想用自己的乐观影响大家,让邻居们都能走出家门,营造邻里互助、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

社区,是她公益之路的起点。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发现,许多妈妈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初,会遇到很多困惑。于是,她希望发挥特长,在社区里开办公益心理讲座,帮助妈妈们解决问题。

找场地、印海报,经过一番准备,文秀却只迎来了一名听众。这让她感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不过她并没有放弃,渐渐地,每次讲座都会吸引40-50人参加。一方面,观众认可她的专业素养,愿意继续参与;另一方面,她儿子同学的妈妈们口口相传,积累了口碑。

接触了不少家庭主妇后,文秀发现,这是一个在家庭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感染到家人,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关键。于是,她开办了许多公益课程,例如烘焙、编制、插花等等。

这些俱乐部几乎都是每周开课,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参加活动的居民们会主动报名,成为社区俱乐部的志愿者,依据个人所长,开展活动。他们也带动了周围的亲友。随着参与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社区的环境也更为融洽了。

目前,他们成立了男孩俱乐部、女孩俱乐部、妈妈英语俱乐部、爸爸读书会、辣妈写作俱乐部和沪语俱乐部,每周开展常规俱乐部活动,阶段性地开展主题公益活动。

开展“远程公开课”将知识传播到千里之外

“既然我们可以温暖这个社区,那我们是否还能温暖其他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文秀开始尝试接触更多公益活动。

2013年,这支由文秀发起的公益团队注册成为民非机构,全称是“上海闵行区莘庄和普青少年服务中心”。她介绍说,“和”取“和谐”之意;“普”则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参与公益,希望每一个人都走到公益中来,作为公益的一部分。

文秀告诉记者,每当了解哪里需要帮助,自己都非常愿意帮助,“这可能是一种侠义之心。”在这样的情怀下,和普公益运作了许多个公益项目,其中包括持续多年“远程公开课”等。

“远程公开课”主要是为偏远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支持,目前约为7所位于江西、河南、云南等地的学校提供远程公益课程。

话筒、电脑、音响、投影仪、网络……这些是远程公开课的基础设备。不断进步的科技,以及志愿者的爱心缩短了千里的距离,让老师和学生能够面对面地上课。

“听明白的同学,和老师挥挥手。”“这位坐在第二排、穿红色衣服的女生,请回答一下老师的问题。”师生隔着屏幕互动,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经过多年组织“远程公开课”,文秀和她的伙伴们摸索出了不少心得。她热情洋溢地分享说,在远程课程中,老师要把课件制作地美观、有趣,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她认为,一堂优质的远程课程,对孩子的影响力并不亚于现场教学。“有一次,志愿者老师为学生上急救课程,我们在课前和当地学校的老师交流了课程设置,请老师准备纱布等急救用品。”在正式上课时,当志愿者老师讲到急救包扎时,学生也为同学包扎,练习技能。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进来,现场效果非常好。

由于人力等资源限制,目前还有20所学校在排队,等待和普公益为其配备“远程公开课”。

坚持初心 凝聚公益同路人

对公益初心的坚持,是团队获得认可的关键之处。虽然他们的远程公益课程非常受欢迎,然而,这一项目由于资金紧张,曾差点被文秀“砍”掉。

文秀坦言,去年“远程公开课”项目面临着没有资金的窘况,难以进行下去。而团队的项目经理都对自己的项目非常有感情,他们不舍得项目就此停摆,也不愿意辜负远方孩子们的期待。于是他们又招募了很多志愿者,也找到了资金,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项目得以持续开展。

“围巾送暖”也是和普公益持续开展多年的项目,他们为青海、内蒙,以及上海的一些贫困孩子赠送围巾。这项活动看起来简单却不平凡,他们动员了百个社区的爱心人士,亲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织围巾、送温暖。

此外,他们还会举办义卖活动、环保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服务项目的不断扩充,得益于稳定的志愿者团队。文秀感慨地说:“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就是陪我一起折腾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发现温暖,选择善良,快乐地做公益。我们每个人都不忘初心,努力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她认为和普公益给大家带去的是一种随手公益的意识,“这是全民参与、就在身边的公益。”

作为两个儿子的母亲,令文秀特别欣慰的是,在公益的熏陶下,孩子们都非常懂事。她回忆到,儿子曾经给社区的孩子教授舞蹈,面对这些弟弟妹妹,他一改以往的淘气,十分耐心地为小朋友讲解每一个动作,甚至会跪下来,温声细语地解说动作。

很多孩子都在公益活动中有所成长。她遇到过一些孩子,第一次见面时还比较羞涩,不敢和其他人讲话,而参加了多次活动之后,这些孩子变得更勇敢了。在义卖中,他们能主动和路人推销,“叔叔你可以买下这本书吗,只要五元钱,但可以帮助到远方的孩子,我很想帮助他们。”这些改变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爱。她认为,公益不是同情,也不是施舍,公益是两颗平等的心快乐地对话。“公益让我们的心柔软,让我们带着初心,遇见爱更相信爱。”

“我们这支团队已经在一起10年了,大家依旧凝聚在一起。”这令文秀非常感动。她说,“我只是一个平凡人,这些年来,我并没有做过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事,但我愿意主动去选择去改变,让每一个遇见我的人都可以变得更美好。幸运的是这一路上,我所感受到的,都是来自美好人性的光芒。”

文秀打趣说,自己已经成了机构的“吉祥物”了,团队里的伙伴都能够独当一面,希望团队里的项目都能孵化起来,自己也就可以“后退”了。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