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成立十年走出一条我国商用飞机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商飞: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本报讯 2008年5月11日,承载着中国大飞机梦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十年间,中国商飞公司砥砺奋进,走出了一条我国商用飞机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开启了我国大飞机事业新的奋斗征程。今年5月11日,在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矗立起了一座崭新的、镌刻着“永不放弃”四个大字的雕塑,在“永不放弃”雕塑和静静停放的“运十”飞机面前,C919首飞机长和副驾驶向“运十”的首飞机长和副驾驶献花……这一幕,让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飞公司科技委委员吴兴世感慨万千:“雄关漫道从头越,在改革开放前夜起步的中国商用飞机产业,已在万里长征中努力开创了新局面。”

“运十”为大飞机研制打下良好基础

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每个中国人的愿望,而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让“几亿件衬衣换一架民用飞机”这样的尴尬局面不再重现,几代中国人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新中国在国家层面曾经在1970年、1986年、1993年和2007年先后四次作出发展我国大型民用飞机和大型民用飞机产业的重大决定。”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飞公司科技委委员吴兴世说,1970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以“运十”作为抓手起步研制大型民用飞机,到2007年,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纳入了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了航空工业体制改革,成立了中国商飞,实施了大型客机重大专项和其中大型客机项目。

在我国研制大型民用飞机的历程中,“运十”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杨作利回忆说,当年研制“运十”是“上海造飞机,全国来支援”,一大批全国各地飞机研究所、制造厂的技术人员汇聚到上海,“我们都没有研制一架大型客机的经验。”但就是在缺乏技术、缺乏人才、条件艰苦的情况,老一辈航空人成功研制出了“运十”飞机。

1980年9月26日上午,“运十”在上海首飞成功。此后,“运十”成功转场至北京、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成都、合肥、郑州、昆明等城市,并且7次进藏飞到了拉萨。“‘运十’飞机完全是自主创新的产物,实现了十大技术突破,其中比较主要的是首次突破了过去中国飞机设计一直是沿用苏联规范的局面。”吴兴世说道。

遗憾的是,首飞五年后,“运十”项目因各种原因被搁置。吴兴世认为,研制“运十“是一次重要意义的攀登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飞跃,它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研制大飞机的人才,为后继新机型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ARJ21到C919、C929形成产品谱系

2003年,国家成立“大飞机项目论证组”开始调研。2008年5月,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在历经了漫长的论证和准备之后,我国最终颠覆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维,下定决心成立自主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

2008年11月28日,ARJ21首飞成功;2015年11月29日,ARJ21交付首架飞机给成都航空,标志着ARJ21开始投入商业运营。目前,ARJ21已有22家用户,在8条国内航线安全高效运营。截至今年9月26日,ARJ21已载运乘客将近15.3万人,运行了2741个航班,飞行了5242小时。ARJ21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喷气支线飞机的空白,为自主研制大型飞机,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加速迈向航空强国增强了基础。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并在随后的一年里完成了101架机转场和102架机首飞,目前拥有国内外用户28家,订单总数达815架。而中俄远程宽体客机也已正式命名为CR929,合资公司已挂牌成立,研制工作转入初步设计阶段。

10年来,通过大型客机项目的实施,中国商飞公司在技术创新、产业带动、体系建设、适航能力和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初步掌握了大飞机的研制技术与方法;初步形成了从支线飞机、中短程窄体客机到中远程宽体客机的产品谱系;初步建立了支撑大飞机事业长远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管理等基础能力;初步带动了相关基础学科、航空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组建时的3800多人到现在的11000多人,中国商飞公司已形成了一支涵盖商用飞机产业链条各专业门类的人才队伍,为我国航空工业面向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