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话中心经典话剧《于无声处》今日重返申城舞台

40年于无声处见证上海文化发展

青年报记者 陈宏

1978年10月,上海诞生了一部话剧《于无声处》,讲述了以1976年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为背景的故事。40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将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经典之作,正式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回归舞台,同时,它也是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经典作品演出季参演剧目。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主创表示,复排这部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们保留了其思想精髓,真正用人性去表达那样一个情感冲突异常激烈的年代,让人物真正活在舞台上。

1978年10月,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的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第一次正式演出,因为它的特殊意义,之后在全国广泛传播,有2700多个剧团同时排演了该剧,数千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观看了这个剧本,《于无声处》将当代文学从文艺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濒临绝迹的话剧再度振兴,并一度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最前列。《于无声处》作为“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与《雷雨》《茶馆》《暗恋桃花源》等一起,被认为是国内十大不可错过的经典话剧之一。

一直以来,《于无声处》为何出自上海,也是文艺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对此,宗福先有自己的答案:“《于无声处》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仅仅是我们剧组的,它是上海人对思想解放运动的一次表态。”

在他看来,历史上有两部《于无声处》,一部是工人文化宫自己排演的挺好看的小戏,还有一部是走上政治舞台、走进北京、走向全国的《于无声处》。

“第二个《于无声处》,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那个光荣的1978年,属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是一人之功、一人之力能够做到的,而是顺应历史大潮被推上去的。我为自己亲身经历了中国那样的重要历史转折期,感到自豪。”宗福先说,“我想,我完全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可能有《于无声处》,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同样一个剧本,《于无声处》的舞美设计以及舞台美术,都加了一点写意的、象征的意涵在其中。就像舞台上窗外透进的那一抹绿,在整个黑白灰比较压抑的基调下,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化。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