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现实主义之风劲吹艺术节戏曲舞台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戏曲板块从来都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亮点,今年尤其如此。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艺术节的戏曲舞台不仅戏曲种类丰富,而且重头戏80%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这也反映出戏曲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上海属于江南,平时所演的以南方戏为主,但是其实上海观众对北方戏也颇有好感。今年的戏曲板块就劲吹“西北风”。13年前晋剧《范进中举》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惊艳亮相,让人回味至今。今年又有两部与梆子戏一脉同宗的佳作来沪献演。分别来自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的大型现代戏《太行娘亲》、来自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

《太行娘亲》通过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太行母亲如何成长为英雄娘亲的故事,展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该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主演陈素琴主演。由著名编剧李莉、张裕执笔,并还特邀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青担纲导演。

而借助秦腔与现代合唱队的结合,《王贵与李香香》开拓了传统秦腔的现代表达,实现了“革命题材诗性表达”的可能。该剧根据李季所著的同名红色革命长诗改编,原作以长诗的形式展现王贵与李香香两位农村青年的革命爱情,搬到舞台上却很难单纯以诗歌叙述来呈现。为此,导演张曼君采用唱诗班、舞蹈队来设置环境、烘托气氛,巧妙运用西部特有的信天游、花儿等民歌小调抒发人物情感。

当然,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也少不了吴侬软语的江南地方戏。去年首演一炮打响的沪剧《敦煌女儿》这次首登艺术节舞台。该剧以上海女儿、敦煌学者樊锦诗为原型,讲述了一位坚毅的女性扎根戈壁大漠,从事学术研究50多年的故事。饰演樊锦诗的是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她在剧中要从樊锦诗25岁的青年时期一直演绎到80岁老年时期,年龄跨越度近60年。剧中,樊锦诗的主要唱段都由茅善玉亲自设计,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和情境,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京剧、越剧的唱腔特色,用最熟悉的“上海声音”唱出了守望敦煌莫高窟的女英雄。

无独有偶,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推出的苏剧《国鼎魂》,聚焦的也是没有硝烟的国宝保卫战。作品根据潘氏捐鼎的真实故事改编,将中华民族护卫国家千年文脉之群体精神,集中于剧中女主角潘达一身,描绘展示华夏子孙对文化筑国的坚定信仰,谱写一曲为国护宝、九死不悔的“时代正气歌”。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