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进博会志愿者系列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拿着地图 将嘉宾可能问到的路线都走一遍

长三角“小叶子”誓要把国展中心变成他们在上海最熟悉的地方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进博会长三角志愿者现场熟悉服务岗位。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本报讯 拿着地图,“暴走”国展中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实训的每一分钟记熟场馆情况、基础设施分布。自10月30日到达上海后,来自苏浙皖三省约30名高校志愿者马上开展了实训,进入“进博会时间”。进博会期间,这些来自长三角的“小叶子”将出现在北登录厅的综合服务区,为中外来宾答疑指路。

江苏 张震

模拟嘉宾可能会提的问题

当高铁到达上海,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进博会志愿者工作证后,来自无锡江南大学大四学生张震意识到,真正进入了“进博会时间”。

“小叶子”在实训期间最重要的是熟悉场馆分布,知道基础设施的点位。2天实训,这些来自长三角的“小叶子”熟悉了中央广场区域和北登录厅区域。

“一楼和三楼叫中央环道,可以通车。二楼叫中央步道。一些嘉宾会拿着邀请函,直接问几号会议室怎么走,会议室分布你们都要熟记。”

手上拿着刚刚得到的国展中心平面图,张震站在第一排,紧跟带教的工作人员,听介绍,看路标,记路线。他说自己阅读图标的能力还不错,所以边走就边在努力理清各场馆名称,记牢现场位置图标。

进博会期间,他们的服务地点将设在北登录厅的综合服务区,昨天,他们已经开始自行熟悉服务区到任意地点的路线。

0米层各个场馆如何分布?都展出什么内容?以NH为出发点去各个场馆的路线怎么走?附近的扶梯、电梯、楼梯分别在哪里?这些路线他们都实地走了一遍。“虽然到时候我们不用离开服务区的岗位,但要给中外宾客指路,必须自己亲自走一遍才放心。”

张震说,他们还站在嘉宾角度,模拟了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如“最近的吸烟点、洗手间在哪里?如何去会议室?哪里可以就餐?”根据问题他们有目标性地在国展中心内找答案。

在参与了10月20日在国展中心虹馆举行的进博会志愿者上岗宣誓仪式后,这是张震第二次来到国展中心。而上海,则是作为杭州人的他,无数次来过的地方。

张震对上海很熟悉,特别是今年暑假,他在上海一家教育咨询机构实习了2个月,无论是走在街上看到有关进博会的宣传海报,还是和公司同事的聊天间,都能感受到进博会的重要性。

当得知学校发布了进博会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做志愿者,张震并不陌生,曾通过社会报名陪伴过自闭症儿童,也担任过无锡国际马拉松的全程志愿者。但参与如此重要的展会志愿者还是第一次,不过张震也不慌,他说自己是服务型人格,热情开朗,愿意奉献,语言上也有优势,“我刚刚考完雅思,得了7分,英语服务没有问题。学过日语,可以做最基本的交流。”

安徽 吴慧敏

边走边定位做到心中有地图

从安徽财经大学所在地蚌埠,到上海国展中心,高铁时间只有2个多小时。此次作为安徽财经大学9名服务进博会的志愿者之一,大四学生吴慧敏有幸成为了一名“小叶子”。

在开展实训前,她就和小伙伴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熟悉展馆环境。从8.1馆志愿者之家一路走到中央广场,他们边走边看道路两边的标识,熟悉场馆分布,并以参观者的角度感受了进博会的基础设施,“我觉得场馆信息、指路图标都很清晰,志愿服务问询点设置显眼,遇到问题的话很容易找到现场的‘小叶子’。”

实训第一天还有带教的工作人员,昨日就全靠他们自己。吴慧敏以服务所在的国展中心北登录厅为起点,注意附近洗手间、吸烟点的位置,实地走一遍通往各个会议室和展区的路线。

虽然边走还边拿着地图和APP查询路线,但吴慧敏已经努力在摆脱依赖地图的心理,要将北登录厅附近区域的地图印刻在脑海中,“一边走我也一边给自己定位,做到心中有地图,届时当嘉宾问起怎么去会议室,如何去虹馆时,我能马上指路作答,而不是再去翻看地图。”

之所以关注到进博会并报名志愿者,其实吴慧敏有些小小的“私心”。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对外贸易很感兴趣,也对展会很熟悉。

从大一开始,她就多次参加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一路从省赛比到国赛,还获得了一等奖。比赛过程中,需要参赛队伍扮演展商,比赛内容包括了商业策划书、布展成列、现场商业谈判等。所以吴慧敏比其他小伙伴更留意进博会各个展馆里的布展情况,如会展的立体呈现效果、产品的摆放形式等,“我已经在现场拍了一些照片传给学弟学妹们进行专业分享,真的是一次大开眼界和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

而在大一就考出大学英语六级的吴慧敏,在双语服务方面也很有自信,灿烂的微笑也是她的“加分项”,“我会用微笑迎接每一位中外嘉宾的到来,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会带着一颗真诚的心,用心服务,展现‘小叶子’的形象。”

只是来上海旅游过的吴慧敏,对上海熟悉程度只能称为“一般”,这次,她誓要把国展中心变成她在上海最熟悉的地方。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