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创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 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新名片

让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在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上海则提出,要实现从“人找服务”转变到“服务找人”。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本报讯 当今社会网购十分便捷,那么,企业群众办事是否也能与此“对标”?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点部署工作,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正在申城快速推进,成为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上海来说,“一网通办”不仅创新了政务服务模式,更是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新名片。

建成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

上海市委、市政府强调,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是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上海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适应政府管理和服务现代化发展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成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建立“一网通办”协同办理新机制,强化“一网通办”管理支撑,建成城市数据枢纽,切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市场获利和社会创造力。

为此,上海通过全面推进一网受理,实现从“找部门”转变为“找政府”的方法来推进工作。今年7月1日上线试运行的“一网通办”总门户,搭建起了“一梁四柱”的架构。“一梁”即“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市民云”APP作为移动端统一入口。“四柱”即“四个统一”: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总客服、统一公共支付和统一物流快递。

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10月17日正式上线。截至10月31日,“一网通办”总门户用户数超过959万,全市共1274项事项接入统一受理平台,累计办理量357万件,90%以上的审批及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167项社区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事实上,“一网通办”总门户的正式上线开通,也标志着上海“一网通办”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进入全面打响上海高效政务服务金字招牌的新阶段。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根据有关要求,在推进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数据整合共享这个前提和基础,紧紧抓住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这个关键环节,紧紧抓住广泛深度应用这条生命线,持续推出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事项和特色应用,加快推动政务服务的线上线下集成融合,让所有面向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政务服务事项“进一网、能通办”。

其中,上海已经以编制“三清单一目录”为抓手,加快推进数据交换共享。“三清单”分别是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各部门明确列示需要哪些数据、能给哪些数据、不能给哪些数据,在此基础上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基于目录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使包括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等在内的各类服务数据汇集互联和共享应用,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目前,已汇总梳理需求清单2627条、责任清单2698条,为年底数据按需共享创造条件。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依托“一网通办”,今年,上海也在推进跨部门流程再造,固化改革成果。

在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上海则提出,要实现从“人找服务”转变到“服务找人”。“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的建设中,汇聚涉及企业市民的各类政务服务记录,通过“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汇聚涉及企业市民的各类政务服务记录,为每个企业和市民画好“像”,主动研判企业、市民潜在服务需求,主动精准推送服务。

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不知道办一件事要跑多少个部门、需要准备多少材料、准备什么样的材料等问题”,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主题式(场景式)服务应运而生。一次告知所需提交给所有相关部门的材料清单以及样张,并通过网上预审、网上申报、数据共享、多部门协同审批等,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整体高效的个性化服务。在提交材料份数、往返现场次数大幅减少的实际变化中,许多市民和企业都直呼“感受到了获得感”。

在实施推进的过程中,上海也积累了改革中的很多经验启示,比如,思维导向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体制模式上,注重综合协同集成。实施策略上,则要注重借力最新技术等。整体性政府的改革模式,都将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集聚新优势。

《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于11月1日起施行。这是本市第一部关于公共数据管理与“一网通办”改革的地方政府规章。下一步,本市还会推动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标准、规章制度出台,抓好贯彻落实,不断优化完善工作,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获得政务服务改革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