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创·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冯杰夫:用人工智能赋能零售业 真正实现无感支付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云拿·无人便利店开业。 受访者供图

在便利店中,消费者打开云拿小程序,扫码进店,挑选商品,离开时小程序已自动完成结账,消费者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即拿即走。这是“云拿”新定义的无人技术,真正实现了无感支付。作为从硅谷回国的未来转型创业者,公司创始人冯杰夫怀揣着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中国落地开花的想法,和团队一起将新技术应用于零售业,融入百姓生活。就在进博会举办前,云拿的第七家门店落户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成为无人技术赋能零售业、助力智能出行的最具参考的案例之一。

青年报记者 陆安怡

回国创业将新技术融入零售行业

2009年,冯杰夫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攻读计算机视觉专业博士学位。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这一方向也开始升温。毕业之后,他在硅谷工作,和伙伴们深耕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近两年,注意到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究有所突破,同时随着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以及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熟,冯杰夫和他的伙伴决定将AI技术以零售领域为应用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极简的购物体验,为零售业的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效赋能。

去年,他和伙伴成立了云拿科技,摒弃了成本高,维护难,易盗损的RFID条码技术, 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融合等技术,通过商品建模、消费者行为识别,以及商品和消费者的交互等,实现顾客购买时的“即拿即走”,节省时间,提高消费体验,同时将物理实体店完全实现数字化打通,通过大数据进一步实现千人千店, 精准运营。

不过因为这项技术与无人驾驶技术高度重合,较为超前,在前期融资时,有些投资人无法完全理解,导致他们在融资时遇到了困难。所幸,他们通过引荐,得到了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的赏识,顺利拿到融资,解决了资金困难,开始快速发展。

2017年7月,“云拿”正式成立后,他们已经在上海落地了超过10家人工智能便利店,除了公司直营的门店,还有与其他企业合作开设的门店。此外,他们还将人工智能便利店开到了北京、深圳、大连、德清、昆明、柳州等城市。迄今为止,云拿已签约合作将在2019年落地的门店有300家,覆盖中国、美国、韩国、日本。

行业回归理性佼佼者脱颖而出

2017年被誉为“无人零售元年”,行业一度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然而,伴随着2018年初开始降温,行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洗牌。

在波动中,“云拿”却显示出稳中有进的态势,冯杰夫对此表示,公司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别之处。首先,公司以顾客体验为出发点。“假如消费者体验不好,接受度不高,那么项目就不会有市场。”其次,无人零售在支付上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云拿”的解决方案是,顾客从扫码进入门店,到离开门店的过程中,不需要手动进行任何支付操作,这需要一整套的软硬件设计。

同时,冯杰夫认为,“未来一切东西都在云端,区别是巨头可能有很多服务和技能,而创业公司可以在场景里运用独特的技能,这个技能一定是云端的, 我们对场景的理解更加深入,实施更有经验,能够在场景里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公司正在进一步将解决方案标准化,通过共性在不同场景切换。公司正在考虑打造符合国家趋势的通用平台,让自己的技术能力更为开放化、接口化,向更多企业和个人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AI技术。

在门店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多痛点需要解决,这可以通过技术赋能进化的空间。冯杰夫认为,零售需要大胆创新,利用新技术提倡赋能。

“体验太惊艳了。”“太黑科技了。”这些是消费者体验“云拿”无人便利店时,发出的感叹。“假如用户体验好,顾客粘性就会很高。”冯杰夫告诉记者,“云拿”开设在社区的门店非常受欢迎,已经融入了居民的生活。

“即拿即走”的方式解放了收银员岗位。而工作人员可以与顾客产生更多服务和交流。很多便利店在O2O浪潮中,提供送货上门、门店自提等服务,有了无感支付技术,门店不需要时刻都有售货员,工作人员可以从事其他服务,包括送货上门、签收包裹等。

当泡沫和风潮过去,“无人零售”的公司才能慢慢沉淀,生根发芽。冯杰夫说,早前的泡沫被市场挤破,留下来的是真正受到用户欢迎的产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