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培养选拔青年高技能人才 推动上海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市经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收官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工种:焊工 巧匠:王学宇

    工种:钳工 巧匠:赵宇

为推动广大产业青年学习技能、比拼技能,拓展青年成才通道,营造青年岗位建功的良好氛围,由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联合主办,市经信团工委和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承办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本月中旬完成决赛。

本次技能竞赛为市级二类职业技能竞赛,按照行业类别,分为航天航空、研发制造、电力、石油化工、信息通讯等五个行业专场进行比赛,设有无线电装接工、钳工、焊工、软件开发质量控制等11个工种比赛项目。经过初赛、决赛的比拼,各个奖项一一出炉,涌现出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工种:焊工 巧匠:王学宇

秘籍:在钢板上“绣花”,追求“内外兼修”,以更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理论知识,使自己变得更强。

1995年7月出生的王学宇,2016年从大庆来到上海,在中船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他师从“上海工匠”朱建华,同时得到了秦毅、张冬伟等大国工匠或劳模的言传身教,技能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短短两年时间,他已是沪东中华焊接实验室的“95后小教练”,并作为劳模工匠身边的得力助手,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焊接人才。

作为一名船舶电焊工,王学宇和同事们一样,常常顶着高温,穿着厚重的电焊服,在闷热的船舱里作业。辛苦之余,还要追求焊接极高的质量要求,他们就像是在钢板上绣花,容不得半点差错。面对“烟熏火燎”的作业环境,年轻的王学宇曾因烫伤躲在角落里流泪,双眼也曾被电焊弧光灼伤过,但他咬牙坚持下来了;工作枯燥,外面的世界又充满诱惑,王学宇也曾因羡慕同龄人的自在而在宿舍中彷徨,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反而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一切,只为五个字:“让青春无悔。”

在大师工匠们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发奋努力下,王学宇的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电焊这个项目来说,还需要“内外兼修”。“外”,就是提高身体素质,他每天清早花两个小时坚持体能训练,并以运动员的标准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内”,则是提升心理素质和理论知识的能力,他利用业余时间去书店翻阅各类焊接书籍,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磨砺心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逐渐地,王学宇展示出和他年龄不符的沉稳心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曾荣获2014年第三届北京嘉克杯国际技能焊接大赛冠军,2016年第44界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上海市选拔赛冠军,2017年上海市星光计划焊接项目三等奖……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上,王学宇表现得自信而稳健,赛后他说:“我的未来才刚刚起步,前进的道路没有终点,我仍将继续努力。”

工种:钳工 巧匠:赵宇

秘籍:勤能补拙,创新方法,做“多面手”,直到让加工出的零部件“犹如工艺品般赏心悦目”。

2013年,之前一直从事车工行业的赵宇加入航空工业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电所),学习做一名钳工。第二年,上电所按照上级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安排,推广“航空工业运营管理系统”,赵宇主动请缨。然而,他瘦小的身躯让不少老师傅都觉得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钳工,但赵宇不信这个邪,他坚信勤能补拙,白天他正常工作,晚上回家后在网上搜索教学视频,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积极请教同行与前辈,直到学会为止。

2017年,赵宇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机遇,当时恰逢上电所新制造部成立,推出了“师徒带教”计划,赵宇有了名师带教,还不断去培训、去参赛。很快,他掌握了大部分钳工和钣金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并自学掌握了数控设备的操作,成为钳工、钣金、数控、车工四工种的多面手。

同年十月,赵宇被单位推荐参加在沈阳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举办的“2017中国技能大赛——航空工业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飞机钣金赛事,初出茅庐的他,从1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并斩获专业优胜奖。

今年9月,由上电所所工会主办、制造部承办的“2018航空工业上电所第三届职业技能比赛”全面展开。赵宇在钳工组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他加工出的赛件被一致评价为“完美贴合,严丝合缝,犹如工艺品般赏心悦目”。

10月底,“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航空航天专场在上电所举行。上午理论考试,下午实操比赛。日常工作中,简单些的嵌接件就需三个小时以上的人工耗时,而复杂些的嵌接件则往往需要五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次比赛“限时两小时”,已是非常高的要求,但赵宇仅耗时一个半小时,遥遥领先于其他选手完成了赛事,他的“独门秘诀”就是通过合理规划工艺加工路径,采用创新性的加工定位孔等一系列新方法。

工种:继电保护工 巧匠:杨弘

秘籍:“六字真言”——安全、可靠、智能,即要求自己做到警钟长鸣、精益求精、不断学习。

杨弘2012年进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成为一名青年继保员工,他所在班组管辖范围是黄渡中心站及其下21个变电站。6年来,杨弘经历了从课堂到职场、从工作班成员到工作负责人的转变。

杨弘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班长和带教师父的言传身教教会了他知识和技能,与同龄人交流学习也让彼此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环境造就人,中心内检修雪狼创新工作室、雪狼SHOWTIME、微信平台“雪狼创新社”等平台帮助新员工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打磨出每个人最锋利的一面。

6年来,从徐行站500kV开关保护调换工程,到海陆站220kV全站自动化改造,从王港站3号主变青年工程,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继保技能竞赛,再到这次和其他电力行业的精英一起同台切磋,一系列的工程和比赛锻炼让杨弘对继电保护这个工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感受到技术技能在其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和工作中,杨弘逐渐领悟到继保工作的“六字真言”:一为“安全”,要做到警钟长鸣。主电网的继电保护一旦误动,往往会使整个电力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杨弘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工作中必须严谨细心,不能有一丝疏忽;

二为“可靠”,要做到精益求精。可能一台装置5年、10年都只是在站里静静地运行着,继保人员需要定期校验,寻找缺陷,一遍又一遍地检验回路,默默看护着它们;

三为“智能”,要做到不断学习。从继电器到交换机,从测量电位到截取报文,从逻辑原理到通讯规约,设备逐渐智能化增强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也需要继保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掌握更多技术才能跟上电力系统发展的步伐。

工种:石化安全技术 巧匠:华恋琦

秘籍:巾帼不让须眉,用爬摸管道的“最笨”方式,搞清楚安全环保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2016年6月大学毕业后,华恋琦来到上海石化,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基层倒班生活后,来到了腈纶部安环科从事环保管理工作。

虽然大学里学的就是环保专业,在基层倒班时也得到领导、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但到了新岗位上,华恋琦感觉到自己要学习的还是太多,想要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现场的工艺必须了然于心,同时作为整个腈纶部的安环专业人员,负责的是整个部门的安全生产,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

于是,华恋琦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个一到两个月学习一个装置或车间的工艺流程,去现场,爬摸管道,搞清楚三废的产生来源以及污水排放管线走向,各种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及标准等,为切实做到达标排放,减量排放而努力。同时,还要更加透彻地学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紧跟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做好安全环保工作。

谈到为期一个月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石化安全技术专场,华恋琦深刻地感受到,竞赛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技能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次技能竞赛针对安全理论知识及安全操作技能等环节进行比拼,既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考核现场操作能力,切实提高了大家的岗位安全意识和实操技能。

对华恋琦来说,作为一名安环管理人员,三项实操项目(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心肺复苏、干粉灭火器灭油类火)必须掌握。举例来说,虽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对一个女生来说可能相对有点困难,但是安全无差别,人人都必须具备必备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在消防队官兵的指导下,华恋琦按照操作要求,一次次尝试,终于能做到又快又好地建立呼吸。

工种:网络布线师 巧匠:章慧聪

秘籍:要“苦干”,也要“巧干”,做“智慧工匠”,同时带动团队一起“发光发热”。

自2007年加入中国电信以来,作为一名“网络布线师”,章慧聪11年来始终勤勤恳恳做好用户服务工作,同时刻苦钻研装维技能,多次在市公司级的装维竞赛中获奖。

要“苦干”,也要“巧干”。平时在工作中,章慧聪是一个爱动脑筋的“智慧工匠”,坚信创新才能推动事业不断进步。2014年,他和吴明明联合发明的光纤收放装置,获得公司创新奖二等奖,投入使用后,极大提升了装维人员放线效率,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2015年,章慧聪正式成为是上海电信十佳工作室(明明工作室)的成员,并加入徐珺志愿者团队。有了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后,他还加入青年突击队,多次组织培训,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公司新进员工。

章慧聪一直认为,个人再优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必须带动团队一起“发光发热”。首先,根据每名员工的特长,再优化、再组合,建立了智力型、体力型、创新型等多型特殊团队,做到了需要什么有什么、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强化学习提素质,增强团队战斗力。随着科技程度的不断提高,员工光有力气带头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靠过硬的技能来提高工作效率,靠过硬的本领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为此,章慧聪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协调团队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学习,解答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狠抓技能培训,通过举办技术比武,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等,较好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即便出现急难险重任务,团队也能“拉得出、打得赢”。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