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岗位建功的比武大擂台 为产业青年提供“梦创舞台”

2018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各奖项出炉

今年5月,上海发布《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上海制造”发展新动能。其中,加快产业人才集聚,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是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在此背景下,2018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于8月正式启动。

此次产业青年创新大赛由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信委、团市委、杨浦区政府指导,市经信团工委主办,杨浦区科委、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承办,以“青年创新·‘智’在未来”为主题,按人工智能和城市运行、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三个领域分类进行比赛,共有264个创新项目报名参赛。随着本月大赛落幕,10个金奖、20个银奖和23个优秀项目奖都已出炉。其中,《轨道交通车站全自动智能运行系统》《“小机器”系统》《大规模集群仓储机器人系统》《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研发》《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客户端——“顺道”》等项目都分获奖项。

“顺道”APP引导百姓参与智能化精细管理

小区内某个楼道内有违规堆放的物品,楼内的传感器探测到这一情况后,会将告警发送给距离最近的用户,用户查看后反馈情况,相关部门就可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置。在普陀区的一些小区,居民通过一款手机APP就可以参与小区的智能化精细管理,而这款手机APP就是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研究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手机端事件处置系统——“顺道”。

项目团队队长王斌介绍说,今年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研究发展有限公司与普陀区政府率先在全市建成了首个区级项目“智联普陀”,构建覆盖区、委办局、街镇、片区、居委、物业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平台,完成物联数据中心及共享平台建设,形成3级平台(区、街镇、片区)4级(街镇、片区、居委、物业)应用体系。并为20多个委办(局)、10个街镇、278个居委会提供智能化管理服务,合计覆盖55.5平方公里、128万人,10万个传感器,45种应用场景,打造了上海首个整区智能化精细管理样板。

王斌表示,这10万个传感器的日常告警中,50%-60%可能都是很细碎的事情,如果每个都要相关部门出动处置,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力。为此,他们特地研发了手机端事件处置系统——“顺道”APP。该应用可将诸如楼道门磁、楼道堆物、小区违停等处置要求相对简单且告警频率高的应用事件推送给相应责任人,通过明确的地址信息、处置建议引导普通百姓参与城市精细化治理,同时可通过物联传感器状态变化、上传文本、上传图像、上传语音等方式,监督处置结果。

“比如,传感器监测到某个楼有烟雾,系统会将这一告警推送给距离最近的装有APP的人,他第一时间到现场确认,如果是火警那么可以立即拨打消防电话,如果只是邻居在烧锡纸,在系统上反馈后也不用浪费消防的警力。”王斌说,通过这个APP,既可以使各种告警的精准性更强,也可以引导老百姓参与到社区的智能化精细管理中来,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

王斌透露,后续研发团队会联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智慧城市更深入于老百姓生活,在“顺道”APP上开通积分体系,与集团相关资源形成互动,

“比如,每处置一项报警案例都会有相应积分,以积分兑换礼品来鼓励大家共同参与,最终真正成为民众的智慧城市。”

全自动智能运行系统打造轨交智慧车站

如今,地铁已成为上海市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而随着上海地铁形成17条线路、673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达到1000万以上,上海地铁的运营管理也压力陡增。

轨道交通车站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本单元,车站的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化是整个轨道交通标准化的基础,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体现,更是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体系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的直接窗口。

为了响应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决策控制系统开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重点扶持发展方向的号召,2015年6月,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选拔优秀青年成立项目团队,着手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轨道交通车站全自动智能运行系统。

项目初期,这个核心成员6人、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就遇到了难题:国内相关轨交智慧车站领域空白,没有相关案例可借鉴!在队长沈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从深入了解现有车站运营业务痛点出发,长期实地跟随车站站长、设备管理、客运管理人员参与典型车站日常及突发业务。同时,研究视频分析、智能嗅探、机器人、高精度室内定位、语音识别、大数据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车站管理需求相结合。经过不断交流、探讨及初步验证后,团队最终决定从车站全息感知、自动运行、智能诊断、智能诊断、自主服务、主动进化五个维度出发,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轨道交通车站全自动智能运行系统。

该系统面向轨道交通车站管理应用场景,采用人机高度协作的方式,具备运行状态全方位精准感知、运行趋势智能化分析预判、信息指令一体化主动推送、运行规则拟人化自动进化功能,目标实现面向乘客的全方位体验、面向设备的全自动运行、面向站长的辅助性决策、面向事件的共治式联动等运行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车站的智能化水平及车站运营人员的工作质量,并大大改善了乘客的用户体验。

据介绍,项目研究成果将选择上海轨道交通试点车站进行应用示范。

仓储机器人解决电商大战爆仓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电商大战硝烟弥漫,快递爆仓问题屡见不鲜。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日快递量将由当前的1亿件/天,在7年内迅速增长到10亿件/天。但在短期内,以仓库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很难增加数十倍。因此,未来提供规模化集群调度方案的机器人企业将成为行业的必然趋势。参加此次产业青年创新大赛的锥能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就是业界的佼佼者,他们的参赛项目《大规模集群仓储机器人系统》在业内也具有明显优势。

这家成立于2015年9月的年轻公司,主要领域为大规模集群调度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2017年就获得了京东集团6000万元战略投资。在两年多时间内,公司以“马路创新”为品牌的仓储机器人系统,市场开拓迅速,获得了行业领先的地位。

公司创始人刘哲说,集群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最大难点在于单系统使用调度AGV的数量,而大规模集群仓储机器人系统在系统模拟时已可稳定调度1000台以上的能力,在实际运用案例上的台数也达到了单仓调度135台,这两个数据都是国内最高的。同时,马路创新AGV的核心模块如精光避障碍模块及视觉导航模块均为团队全自主开发,在性能上超过国内外主流模块供应商,同时还大大节省了成本。

刘哲介绍说,传统作业模式一个拣货员平均每天拣选1000件货物效率已不算低,而采用货到人(GTM)理念的AGV件货效率可达到6秒/件,也就是说,同样的工作时间,保守估计机器人可节提升拣货效率200-300%。这也就意味着机器人可以极大地推进物流速度,方便买家和卖家。另外机器人也可以降低错单率、产品损耗率和订单消耗品开销等,将大幅降低配送中心的运营成本,实现低价劳动力。

“小机智”让设备实现“按需而修”

机器设备遇到故障,请维修人员过来排查,排查出问题再进行维修,随后恢复生产。一直以来,这样的操作方式是很多一线工人习以为常的流程,但来自上海卷烟厂二车间的CHIBA团队却不满足于现状。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研发出了“基于工业物联网的人机交互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让机器设备实现了“按需而修”,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CHIBA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全部由上海卷烟厂生产车间6名一线操作工组成。他们虽然没有太过出众的学历,但却是一群智能技术的爱好者,也是车间一线岗位上的技术能手。

在目前的大多数制造业工厂内,对设备故障的维修和保养都是运用着非常传统的方式,即遇到故障请维修人员过来排查,排查出问题再进行维修,随后恢复生产。而设备保养则要根据原先安排的计划,按顺序进行常规的保养项修,而不是根据设备实际运行情况而定。对于一线挡车来说,设备故障的维修过程中,故障的排查往往需要占用相当一部分时间,设备的保养项修更是要设备停产近一个月,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很大。

面对这一很多人都习以为常的问题,CHIBA团队的队员却不断思考,并渐渐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工厂的设备可以在它发生故障的同时就即刻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设备各个部件的工作状态使用情况能够被实时监控,那工故和保养的时间就能大幅缩短,生产效率也能大幅提升。

经过多番尝试,他们最终研发出了“小机智”智能 故障诊断系统。这是一款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的人机交互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维修人员通过系统给出的设备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对不同的机台进行针对性的项修保养,在维修频率上可以做到“按需而修”,不必再“为修而修”。预计“小机智”系统将为工厂设备维护维修节省近15%的各类成本,提高设备整体运行效率近2%。

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为油气管道护航

作为必不可少的能源需求,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天然气,而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的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研发团队则是用自己的创新在为油气管道护航。

腐蚀是造成埋地钢质管道失效的最主要因素,为消减腐蚀风险,油气管道行业通常采取“防腐涂层+阴极保护”的方式进行联合保护。其中,阴极保护是否有效主要基于对管道沿线每公里测试桩管道电位水平的评判。

国内外通用的阴极保护有效性评价,主要依据-850mv断电电位准则。国内管道运营公司目前主要根据测试人员现场采集的管道电位开展阴极保护有效性评价。由于测试人员技术能力及责任心存在较大差距,无法保证人工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不利于阴极保护精准评价工作的开展及管道腐蚀风险的及时消除。

为此,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团队对传统测试桩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团队队长郭磊介绍说,要实现测试桩的智能化,重点要解决数据的自动采集和管道断电电位的获取。研究团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研制出管道电位智能采集装置,实现了管道沿线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上传。管道真实断电电位的获取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技术人员的工作难点,为确保获取的断电电位真实可靠,研究团队通过综合评估分析,最终选取试片断电法作为管道断电电位获取方法。通过电路设计、硬件制作、现场安装、现场联调测试、应用验证等环节,实现了传统测试桩的智能化改造及现场应用。

最终,通过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和环境影响因素,西气东输的研究团队完成了阴极保护智能测试桩的研发工作。与在市场上购买智能测试桩并进行批量安装相比,在原测试桩上进行智能化改造,可节省投资及安装费用约1.2亿。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