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荷花奖舞剧评奖沪上开幕

专业大奖在上海展现一番新面貌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荷花奖”入围舞剧《大禹》。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昨晚,随着第一台参评舞剧《大禹》登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舞动长宁·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正式开幕。本届评奖于11月25日—12月9日举行,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来自中国各个地区的七家院团将在这里进行展演,角逐最终的五个荷花奖。“本次入围剧目整体水平比较高,品相超过以往。这些作品都有了不同的状态,新的做法、新的认识、新的感觉都做出来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昨晚告诉记者说,“加上本届评奖改革后变成差额评选,会有人拿不到奖,竞争激烈,也给整个荷花奖带来了新面貌。”

年轻一代编导开始崭露头角

昨天率先登台的民族舞剧《大禹》,让传说中的大禹“走下神坛”,将神话故事进行二度创作,用环环相扣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充满济世情怀、有血有肉的大禹形象,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正如冯双白所说,今年入围的7部展演剧目,都有新意。像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将蒙古族舞蹈风格与当代舞蹈语言相结合极具感染力,讴歌了集体主义精神。

兼取南拳、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的舞剧《醒·狮》,巧用舞蹈诠释武术力量。作为极具岭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醒狮”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传承革命精神的原创舞剧《井冈·井冈》汲取了江西采茶戏的动律,讲述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忠于理想艰苦奋斗。

舞剧《花木兰》打造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在震撼人心的激昂旋律中,让观众感受到木兰褪去红装披戎装的家国情怀。

根据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歌仙”刘三姐改编而成的舞剧《刘三姐》,基本延续了民间故事的情节架构,保留了大量经典的山歌唱段,用轻喜剧风格,赋予了“反派”很强的喜剧色彩。

南京大屠杀题材舞剧《记忆深处》,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索南京大屠杀惨案的角度切入,以最直接有力的舞蹈语汇呈现人物情感最强的爆发点和心理矛盾最敏感处。

这些作品的“新”,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年轻一代编导开始出现,他们体现出了跟过去的编导不一样的地方,作品很有“当代性”。“荷花奖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新老编导都展现出真实的状态,”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斌说,“我们不会排除多样性,对艺术创作的题材要求很宽容。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都存在,当然也包括现实题材创作。”

对于入围作品基本都是主旋律作品,他解释说,中国的舞剧风格与中国当下的精神状态有关,与国家要求的主体文艺表述取向相关,“这些在荷花奖的参赛作品中是有倾向性的,但同时也保持了艺术性。我们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合一。”

上海渐成舞蹈界大本营

舞蹈发展的新动向,在上海接受检阅,跟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努力分不开,对全国舞蹈界人士来说,上海也渐成大后方、大本营。众多的舞蹈交流,在这里进行。“就像在上海,荷花奖变成了真真正正的评奖,这对参评者压力很大,”冯双白说,加上如今文艺繁荣,好作品也多,这个传统的专业奖项,在这座城市变得让观众“很有兴趣”。

上海见证了荷花奖的改变,也推动着中国舞蹈其他层面的发展。在本届“荷花奖”舞剧评演期间,主办方还将举办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两部精品剧目展演《凉亭·我和妈妈》《MO魔道》将展现舞蹈界对于肢体表演、思想内涵的积极探索,以期碰撞出新的创作激情和艺术火花。此项计划聘请了各艺术门类有成功经验的导师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全程指导,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和深入民间采风的实践,从而提升艺术创新力,储备人才,打造有影响力的青年舞蹈联盟。

另一亮点“舞剧创作高峰论坛”将邀请来自海内外的舞蹈界专家和业内人士,就中国舞蹈的现状与未来进行分享与交流;并且也将汇集当今国内表现优异的中青年编导齐聚上海,通过具体的剧目表演、创作心得等,来交流和探讨未来舞剧创作的新趋势、新观念、新方法。文艺界专家学者将成为此届“高峰论坛”的与会嘉宾,结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当下舞剧和舞蹈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舞剧创作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展望中国舞剧、舞蹈诗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做好舞蹈的根本,还是得反馈社会。这次,主办方还将组织舞蹈家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让更多民众参与到本届活动中。主办方将为上海百姓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展舞蹈知识普及课程、演出彩排及后台观摩、舞蹈艺术大师讲座等系列活动,结合演出观摩和实际交流,内容异常丰富。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