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脸谱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青海到南极 追“星”经历长达13年

90后女孩:要游遍银河所有景点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叶梓颐说:“你越是拍摄那些遥远的东西,就越觉得生命的伟大。”

    叶梓颐作品:北极日全食。    本版受访者供图

3月青海,4月秘鲁,5月美国,6月俄罗斯、云南,8月再赴青海,9月新西兰,10月冰岛,11月西藏,12月南极。这是今年一年叶梓颐的行程单。这周二,她登陆南极长城科考站。这个追“星”经历已经长达13年的90后女孩,将要完成她人生的又一个梦想——拍摄南极大陆的星空。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这是我第一张登上NASA APOD的作品,也达成了我的一大梦想。”为了完成这个梦想,她在乌尤尼盐沼里泡了整整6天。

2017年2月23日凌晨,素有“天空之镜”美名的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在此时即将迎来它的旱季,不少地方的雨水已经干涸,露出了盐沼本来的模样。干燥催生出规律的六边形裂纹,远处的小城带来了轻微的光源,即便在没有月光的漆黑夜晚,也能看到地面洁白的边缘和纹理。

叶梓颐拍下了这样的图景。其中一张,被NASA APOD(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天文每日一图选中。这是一个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密歇根科技大学提供的网站,成立于1995年,从当年6月16日起,每天呈现一张宇宙的影像图片,专业的天文学家为画面撰写说明。

对这幅作品,NASA的描述充满诗意:“猎户座和金牛座的主星毕宿五,清澈的暗夜,熟悉的星星悬挂于遥远的地平线之上。”

照片灵感来自于埃舍尔的画作《发磷光的海》。这不是他的经典作品,但在去年的一次展览中,给叶梓颐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幅石版画中,埃舍尔突出了著名的北斗七星和海水中发光藻的磷光。

“我拍到的猎户座也是人们熟知的、非常有代表性的星座,几乎可以说和北斗七星一样有名。而泛着白光的盐湖地面,又像是埃舍尔笔下幽幽的蓝色海浪。”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进行了后期调整,让画面更接近于版画特征,并向NASA APOD投了稿,没想到成功了。

“这是我第一张登上NASA APOD的作品,也达成了我的一大梦想。”叶梓颐说。为了完成这个梦想,她在乌尤尼盐沼里泡了整整6天,同样的场景,她按下过无数次快门,留有数百张底片。

被高原反应折磨着的她半夜在湖边守候,独自一人,突然遭遇从天而降的冰雹,被噼里啪啦打得生疼。黑暗中,她既无助又难过,“忍不住就哭了。”

每一张看上去浪漫而炫目的星空照,背后或许都有一段如此漫长而孤独的等待。就如同被人羡慕的“在路上”,也因为在荒野户外,多半充斥着艰辛、伤病和意外,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冰岛之旅,叶梓颐与同伴在距离雷克雅未克15公里左右的灯塔处拍摄极光,道路极其难走,沿海的礁石上布满了海带和海藻,非常湿滑。拍摄结束准备返程时,他们才发现之前的来路因为涨潮已经被海水淹没了一半,最后不得不背着装备,用手揪着海带往更高的石块上翻爬。“差那么一点我们就出不来了。”

在挪威的布道岩,为了拍到悬崖与星空相连的美景,她和同伴在悬崖上扎营。在那个垂直高度604米的天然悬崖上,寸草不生,帐篷只能靠人的重量支撑,而悬崖底下就是吕瑟峡湾。“就一直盼着不要起大风,否则就被吹走了。”

2015年8月,她去新西兰拍星空,为了寻找世界上最好的暗夜保护区,她绕开了游人泛滥的特卡波湖和牧羊人教堂,根据银河的位置寻找约翰山天文台。为了做到真正的暗夜保护,这条上山的路不能有任何灯光。她背着50斤重的行李,翻过悬崖,摔了近20次,终于赶在太阳完全落山之前,“跪着”登了顶。

在海拔4700米的纳木错,被高原反应折磨着的她半夜在湖边守候,独自一人,突然遭遇从天而降的冰雹,被噼里啪啦打得生疼。黑暗中,她既无助又难过,“忍不住就哭了。”恶劣的天气让湖水上涨,拍摄不可能继续,收拾装备返回驻地后,叶梓颐感到了胸口疼痛,喘不过气,第二天甚至出现了咳血症状。当地急救站诊断她得了严重的肺水肿,她被套着氧气袋紧急送往拉萨的医院。医生说,幸好她就诊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就是在那次大病痊愈之后,叶梓颐辞去了广告公司的高收入工作,从新加坡回国成为了一名职业的星空摄影师。

“你越是拍摄那些遥远的东西,你就越觉得生命的伟大。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辞职后,叶梓颐几乎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出没在各种荒郊野外,昼伏夜出。一旦进入拍摄状态,她每天睡眠的时间只有两到五个小时。

大部分时间还是等待。而等待也未必都会有结果。她曾经追逐过两次日全食,都以失望告终——2009年7月22日的上海日全食,暴雨让拍摄中断;2013年11月3日,她飞越了大半个地球来到非洲肯尼亚,3个小时的暴晒后,眼睁睁地看着乌云遮挡住天空。

直到2015年3月20日,叶梓颐在世界最北端的城市——北纬78度的挪威朗伊尔城的凛冽寒风中,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北极日全食。“像是站在另一个星球目睹末日降临。”她这样描述在寒风中苦等6个小时后看到日全食时的感受。

她依然能回忆起那完整的两分半钟:“太阳周围镶着一轮红色的光圈,这是日珥在不停的涌动,它们是太阳猩红色的舌头,像怪兽一样贪婪地舔舐着。万年冰雪覆盖的山尖染上了金色的暮光,群星恢复了夜晚时的亮度。”

在日全食的两分半钟里,周围的一切仿佛消失了。叶梓颐也不知何时自己流下了眼泪,在零下17℃的北极迅速结成了冰。也就是一瞬间,天空再度亮起,一切就像从没发生过。

这次日全食的全食带刚刚扫过极地边缘,也恰好是北极圈内从半年极夜过渡到半年极昼的那一刻。这两者重合的概率,50万年仅一次。为了经历这一刻,叶梓颐历时8天,乘坐5段飞机,2段火车,2次渡轮,带着50公斤重的行李,行程两万余里。最终,太阳没有辜负她。

正如之前许多次考验后,大自然也曾慷慨馈赠——在新西兰的悬崖上,她目睹了暮光、星光、极光、曙光的轮番登场,一如宇宙间最伟大的魔法。在纳木错,壮阔的银河在她面前铺延,从唐古拉山脉一直伸向更遥远的地方。

著名的行星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我们都是星尘。”诗人海子曾说过:“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叶梓颐说: “你越是拍摄那些遥远的东西,你就越觉得生命的伟大。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她想把这些瞬间和感怀与更多人分享。而每一次错过,都成为她下一步行动的动力。

“城市中其实也有星星,只要你愿意抬头。”“银河中有超过2000亿个‘热门景点’,我的野心,是用镜头展现出这片繁星。”

叶梓颐第一次看到星星,是在北京的夜空。那时她才15岁,加入了学校的天文小组,每周日返校的晚上,地理老师都会给他们一个小时的时间,不用上晚自习,而是在操场上看星星。正是那时,她看到了北半球四大流星雨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认识了第一个星座仙后座。“是我们的地理老师让我知道,城市中其实也有星星,只要你愿意抬头。”

高三那年,她参加了由北京天文馆组织的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成为北京天文馆的志愿解说者,观星自此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读大学学的是广告,有广告摄影课。大二暑假,她在怀柔开启了第一次拍星之旅。

叶梓颐说她其实是个内向懒散的人,是星空摄影给了她行动的勇气和动力。“你不抬头看一看,怎么就知道有没有星星呢?”在她看来,人生的终极态度在于体验。无论是看星星,还是为了看星星而走到不同的地方,实际上都是在找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喜爱的东西。

28岁的她,梦想被一个个实现。她去过世界30多个地方拍摄星空。2017年9月,她在飞机上拍摄的极光照片,获得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年度摄影大赛极光类别的第三名,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过这个奖项的中国人,也是比赛举办以来唯一获奖的亚洲女性。

前不久,叶梓颐成为穷游网评选出的2018年TOP50年度旅行者之一。这一被称为旅行界“奥斯卡”之称的年度旅行者大会一直推崇的是创意而自由的旅行探索,创造力和行动力是最被看重的特质,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为中国旅行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对世界探索的热情。

让叶梓颐很高兴的是在这次大会上遇到了很多有趣有想法的人,还见到了她很喜欢的摄影前辈奚志农老师,他始终坚持用影像来展现对大自然的爱,而这也是叶梓颐想传达给大家的理念。“银河中有超过2000亿个‘热门景点’,我的野心,是用镜头展现出这片繁星。”她说。

征集小人物

如果你的身边有绝不渺小的小人物,如果你有不凡的凡人故事想与大家分享,请与本版联系:qnbxiaorenwu@sohu.com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