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黑胶唱片展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这个时代让黑胶文化断层消失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海上公博与美好生活——红色经典黑胶唱片实物展”从9月开始在上海公安博物馆五楼展厅展出,至今已到收官阶段。百余张红色经典黑胶唱片实物,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参观。不过,正如此前青年报曾报道过的“黑胶唱片焕发第二春”,黑胶唱片如今并不仅仅代表着情怀,随着收藏和审美的需求提升,它的产业已经慢慢恢复,甚至上海的黑胶生产线,在砍掉20年后,又于今年重新恢复。

黑胶展见证时代的变迁

这个展览展出时间是9月11日-12月31日,由沪上知名收藏家陈沫先生在其多年来收集保存的黑胶唱片中精心挑选出百余张红色经典黑胶唱片实物,进行展览陈列。通过这些黑胶唱片的实物展陈,讲述了党的诞生、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国家腾飞,展呈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

此次展出的黑胶唱片均为新中国建国后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所出版的。唱片内容有赞扬伟大祖国的,如70年代歌唱祖国的歌曲专辑,内含“前进!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党的阳光照耀着祖国”等10首耳熟能详的红歌;有纪念国家领导人的,如1977年出版的纪念毛主席逝世的现场录音专辑;有歌颂革命英雄的,如70年代出品纪念人民英雄刘胡兰的歌剧专辑;有记录中外友谊的,如60年代为中越友谊出版的越南艺术家专辑;也有记录寻常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如70年代出品的描写普通女工的专辑纺织女工……实属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安排了包括上海在内的3条黑胶唱片生产线,不过,由于物资的匮乏,那些年间出的黑胶虽然有名,但数量并不多。”同是黑胶唱片爱好者的上海对外服务热线总经理乐迪先生告诉记者,“后来,国内又增加了成都、宁波、南通等三个厂生产,但是他们生产的是薄膜唱片,质量要差一些。”

无论差一些好一些,随着CD的普及,难以携带、声音质量也一般的黑胶、薄膜唱片,都被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在中国,1998年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正式关闭。

今年上海已恢复黑胶生产线

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简单高效、唾手可得的听音乐方式,渐渐已经满足不了一些爱好者的需求了,“他们更需要听音乐的仪式感,黑胶唱片听起来相对麻烦,而且听一遍唱片就损耗一点,所以,每听一次都需要做准备工作,很有仪式感。”乐迪说,这样的仪式感,促使了在CD都已经渐渐被淘汰的当下,黑胶市场渐渐复苏。

在广东重新恢复了黑胶唱片生产线之后,首张中国制造的唱片诞生地上海,也在今年重建了黑胶生产线。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今年5月在虹漕路的“UOD黑胶工坊”揭幕,从德国引进的全新黑胶生产线,标志着中国和全球同步迎接黑胶市场回暖。

事实上,近年来,黑胶文化在全球复苏之势强劲,2015年美国的黑胶唱片销售额超过4亿美元,已恢复到1988年的水平。在英国,黑胶唱片如今在连锁超市售卖,普通百姓可以随手购买。在中国,黑胶唱片的销量也在持续提升,而且购买主力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个产业也吸引了有质量的音乐院团和音乐人加入。像中唱首批黑胶唱片出版名单中,包括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的音乐剧《梦临汤显祖》和交响曲《丝路追梦》、赵季平创作作品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和大宅门》、新乐府新民乐作品《五行》、谷峰《风带我走吧》、叶蓓《流浪途中爱上你》等。歌手叶蓓说:“出道至今还没有一张黑胶唱片,是我的遗憾。现在这个遗憾终于要被弥补了,黑胶唱片无疑更有温度更有质感,也给了听众一种新的选择。”

归功于这个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年代,黑胶文化在断层之后,得以和今天的年轻人再续前缘。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