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开幕

“上海的声音”既接地气也很洋气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在喜马拉雅艺术中心大观舞台隆重开幕。在总结前三届沪剧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届沪剧节开幕式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这一主线,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沪剧在现代戏创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

沪剧现代戏创作的成就展示在昨晚的开幕式上也体现得很明显。演出节目中包含了《洪湖赤卫队》、《星星之火》、《黄浦怒潮》等展现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崇高精神风范的“红色文化”作品;也有《敦煌女儿》、《今日梦圆》、《风雨同龄人》、《璇子》等能展现“海派文化”特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现代戏作品;还有《瑞珏》、《凉州词》等重新改编演绎的古诗词,配合江南丝竹悠扬婉转的旋律映衬出“江南文化”的恒久魅力。

沪剧来源于生活,唱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为大众所喜欢。同时沪剧也和很多其他剧种有互通之处。开幕式邀请了华人女高英歌唱家黄英,她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海派文化有着别样的情怀。此次她不仅会演唱美声版的《我爱你中国》,还会用母语演唱原汁原味的沪剧“金丝鸟”。多年前她就来到上海沪剧院向茅善玉老师学习演唱“金丝鸟”,此次,她与长三角戏曲名家甬剧名家王锦文、锡剧名家董红、黄梅戏名家何云将联袂合唱“金丝鸟”。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浦东川沙作为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在其悠久的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幕式上,观众不仅欣赏到最原汁原味的东乡调早期曲调,还能领略到旗袍表演、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舞龙、顾绣等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非遗表演,通过与沪剧经典唱段的巧妙融合,品味前人留给我们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