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乐业·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的发展变迁路

十年就业服务历程 谱写精彩华章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长宁区下岗职工正在参加再就业岗前培训考试。受访者供图

“九五”前夕,长宁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劳动力市场”命名的职业介绍机构——上海市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经过十年耕耘,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职业介绍为龙头,社会保障为支撑,就业培训为基础,劳动关系协调为纽带,劳动法律为援助的多功能综合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作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前身,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在职业指导员们的努力下,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就业服务故事。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率先探索职业培训与职业介绍融为一体的运作模式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工厂关闭,工人们面临下岗失业,出现了一大批技能单一、无法适应转型发展的富余人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1994年6月27日,全国首家以劳动力市场命名的职业介绍机构——上海市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在长宁区芙蓉江路91号正式成立。

成立之后,针对下岗职工技能单一、年龄偏大这一突出问题,职业指导员们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就业的新模式,形成了“前店后工场”,即培训与职业介绍融为一体,引导失业人员通过烹饪、美发等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之后,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又结合“数字长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打造融培训、见习、推荐、就业为一体的“灰领”人才培训和现代服务业培训,深受求职者欢迎。

创建首个全国家庭服务员专业工种培训

“我是1996年进入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工作的。”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员,吴晓英伴随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的起步、发展和创新的整个历程,谈起那段就业服务经历,她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其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在全市首开家庭服务员培训,并由长宁区劳动局自编培训教材,家政还被社会誉为“第361”行,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那时,大家的就业观念还比较传统,很多下岗纺织女工不愿意从事家政工作,他们的家人也不太支持。”为了做好就业服务和动员,吴晓英和同事们不辞劳苦,下沉到下岗职工较多的工厂、街道和楼宇进行“地推式”宣传,同时做好技能培训和面试指导,为失业人员匹配合适的就业岗位,并进行后续就业情况追踪。

随着家庭服务员培训班一期一期的开展,对家政工作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逐步树立起家庭服务员培训的品牌效应。“从原来不想做,到后来争着做,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们就业观念所发生的转变。”据吴晓英介绍,当时,为了满足外籍人士家庭服务的需要,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还引进了外教为学员们授课,也因此涌现出了李金娣等跨出国门的家政服务员,实现了技能就业。

据了解,十年来,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共培训家庭服务员5000多名,70%以上的学员先后走上就业岗位,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上海地区唯一的家政服务员示范培训点,被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指定为家政服务员应会考核鉴定站,深受认可。

除此之外,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还关注失业人员的托底帮困,整合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妥善安置并为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同时,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管理,构建劳动保障社会诚信体系。

“五进五送”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我是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的受益人之一,当年,通过参加公开招聘,我从一名设计师转型成为职业指导员。”谈起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周莉丽心怀感恩。在她看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需要掌握供需双方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从而起到牵线和桥梁的作用。

当时,网络还不发达,除了做好岗位信息、人员登记等手工台账之外,周莉丽与同事们化身“跑楼小姐”“跑楼先生”,足迹遍及长宁区所有商务楼,挨家挨户拜访、搜集用工信息。“我们组成了8人小分队,我是组长,虽然辛苦,但大家齐心协力,一年下来,就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和岗位资源,对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98年5月,上海市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搬迁到拥有4600平方米的新址——武夷路517号,继续为求职人员提供优质的职业介绍服务。除了围绕青年人“就业难”,举办青年见习暨微小型创业项目推介活动外,职业指导员还积极与社区、学校联动,开展以“五进五送”为内容的就业援助活动,积极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五进’,是指进高校、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场、进楼宇;‘五送’包括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培训和送补贴,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此外,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立足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将促进就业和劳动保障事业各项工作向基层社区延伸,不断推出便民、便捷、规范化服务。据了解,到“十五”期末,全区十个街镇均已建立了综合性、多功能的就业服务体系。

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给予关怀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和肯定。”回忆起各界所给予的亲切关怀与真诚勉励,吴晓英和周莉丽依然激动不已。

据了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黄菊,曾于1997年11月视察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与求职人员亲切交谈,鼓励他们笑迎生活挑战的同时,还兴致勃勃地翻阅由长宁区劳动局编写的《家政服务员》培训教材……

对吴晓英、周莉丽等一线职业指导员而言,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让她们倍感温暖,工作上的动力和干劲更足了。“就业服务工作很忙碌,有时也会遇到有抱怨情绪的失业人员,虽然自己内心难免委屈,但还是要去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像自家人一样送去关心、帮助和支持。”

成果显著,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紧紧围绕“民生、民安、民权”有序开展促进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持续推出创新举措,如在全市第一个成立“劳动法律事务所”、 在全市第一个举办高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人才教育论坛、在全市第一个开设就业服务排队叫号系统等。先后荣获“上海市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上海市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年来,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先后接待了40多批部长级以上的联合国和外国代表团,被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命名为“上海市优秀外事接待单位”。

据了解,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逊夫人一行访华期间,就考察了长宁区劳动力市场,从中了解中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促进就业,保障和维护人权的政策以及发展情况;古巴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会副主席马查多在参观考察长宁区劳动力市场活动和对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积极探索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新路,非常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在推行积极的市场就业政策的同时,努力探索培训和就业相结合的“再就业”机制,也受到了国际关注。1996年,国际劳工组织官员在上海市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考察时,曾兴奋地向国家劳动部陪同人员说:“我走了这么多国家,没看见把职业培训与职业介绍结合得如此好的地方,与其你们组团出去考察,还不如我组织各国同行来这里学习取经。”

更名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继续提供就业服务

2003年,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更名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继续迎接新的就业服务挑战。面对就业服务对象的变化,职业指导员们针对市区不同就业群体推出了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民企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一系列举措,同时与大数据紧密结合,依托大数据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指导依据等。

回顾伴随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一路走来的历程,周莉丽从窗口的职业指导员做起,通过“跑街”、沟通、对接,为求职者提供高效岗位匹配服务,逐步成长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去年,刚刚退休的她,依然关注就业问题。在她看来,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是特定时期的就业服务举措,对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就业服务再出发,希望同行们继续向着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而努力。”

对于已经退休10年的吴晓英而言,西区劳动力综合市场凝聚了所有职业指导员的努力和汗水,也见证了她的职业成长。“作为就业服务工作者,我的心从未离开。”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