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海”的含义是什么?上海的发展史充满了勃勃生机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学习读书会和行知读书会周末密集举行相关读书活动,请来著名作家何建明和王唯铭从自身的经历来讲述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近几十年变化的看法。作家们细腻而富有见地的讲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上海”是一个动词

中国作协专职副主席何建明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写过一系列反映这个国家变迁的鸿篇巨制。当然也包括上海。就在不久前,他刚刚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全景式地再现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

为创作《浦东史诗》这第一部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历程的报告文学,何建明投入了大量精力,采访了许多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建设者。在学习读书会上,何建明感慨,不仅上海以外的人可能没看到华美高楼大厦背后的人,上海人自己都未必了解真正的上海人是怎样一种人,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和特质,也不清楚浦东以及整个大上海,是如何造就的。他发现,很多作家对上海的书写远远不够,关于这座城市的写作非常简单化。浦东开发开放,使他有机会对这座城市,对浦东这块土地产生新的认识。

在何建明看来,“上海”其实是一个动词。“上海”二字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创造,是一个“动词”、一个“状态”。这座城市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它淹没与湮灭。“上海”,就是重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何建明把上海精神理解为上海的“五座高峰”。前四座高峰他用上海带有地标意义的四座高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作了阐释。第五座高峰,是“人”。人是浦东开发最重要、最顶端的峰,也是组成其他峰最重要的基石。

上海是一个成长中的生命

著名作家王唯铭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评论家。近年他开始从建筑的角度切入,来阐释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他的三部纪实作品《与邬达克同时代》、《苏州河,黎明来敲门》、《十个人的上海前夜》也都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

在行知读书会上,王唯铭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说上海具有海派文化,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各种实体建筑之上的文化。比如石库门建筑,爱尔兰学者格雷戈里·布拉肯就给石库门下了“江南民居与西方排屋的混合体”的定义。还说,石库门具有“递进的私密性”。所谓“递进的私密性”就是石库门里弄的主弄是公共空间,支弄是半公共空间,推门而入就进入了半私密空间,而亭子间、客堂、厢房等就是私密空间。

在王唯铭看来,石库门“江南民居和西方排屋的混合体”,也就体现了一种中西合璧的风格,“私密性”的概念显然也是从西方引入。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的特征正体现于此。

王唯铭长期关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他善于从各种细节中洞察城市发展的信号,所以他也被称为“城市狩猎者”。王唯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上海是一个成长中的生命。上海因为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所以是鲜活的,而且这种活力还在不断地发展。具体到建筑也是如此,上海建筑的发展,其实也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发展。

王唯铭透露,他已开始了一个新的系列“上海命运三部曲”的写作,第一部名字暂定为“发生”。这个系列将是对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175年发展历程的纵览。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