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正青春34 从医60年蜚声海内外 甘做青年英才铺路石

作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现为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主任)和他的团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拓终于使“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得到了确立,并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回顾改革开放40年,邱蔚六院士说,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他甘做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

■A04-05

作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等职,现为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主任)和他的团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拓终于使“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得到了确立,并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回顾改革开放40年,邱蔚六院士饱含深情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发展最快也是发展得最好的时期。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从医60多年,见证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提起口腔颌面外科,很多人认为就是补牙、拔牙和种牙,然而不是。“骨之不存,牙将焉附?肌之不存,何谈表情?牙之不齐,何谈美观?”邱蔚六院士告诉青年报记者,口腔外科是从牙科发展起来的,颌面外科是上世纪40年代从整形外科中分离出来的,口腔外科与颌面外科结合而成的口腔颌面外科是一个交叉学科。从医60多年来,邱蔚六院士正是见证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邱蔚六说,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可称为奠基期(1949-1960);第二时期称为发展期(1961-1980);第三时期可称为成熟期(1981-现在)。

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上世纪40年代,二战战火蔓延,战士们躲在战壕掩体里,头戴钢盔,只有颌面露在外面,所以颌面部位特别容易遭到炮火的袭击。口腔颌面外科就在二战时期的欧洲形成。

1949年苏联专家将口腔颌面外科率先带到东北地区,开启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时代。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中国派手术队到东北前线救护战争创伤,其中有2个医疗队,一个是四川大学医学院附属华西医院,另一个就是张涤生教授带领的上海医疗队,战争创伤的救治也促进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1951年,卫生部正式下文要求在医学院将原牙医学系改成口腔医学系。

1953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由张锡泽教授建立了中国第二家口腔颌面外科病房,1955年的科主任就是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创始人张涤生教授和张锡泽教授,前者还是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23岁的邱蔚六从中国最早创立的口腔医学院校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到广慈医院工作,成为张锡泽的得力助手。

从那之后,在恩师的精心培养和国内众多前辈和同辈的努力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勤奋开拓,邱蔚六带领着他的团队,终于使得“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得到了确立,并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被授予世界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

“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上世纪80年代国外同行来访参观了我国有关口腔颌面外科后,给出了这样的赞誉之词,而这进一步激发了邱蔚六的斗志。他说,作为一个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他一直在思考着的就是“对内建设好学科;对外走向国际”。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特点是业务领域有“三多”,即涉及病种多、病员多、实践机会多。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特色需要走的道路,应“三化”,即“三化——个性化、本土化和国际化”。

“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舞台异军突起,是从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北京牙医学研讨会与美国希望基金会项目合作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国外的广泛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当1999年邱蔚六代表中国成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首任理事时,他激动地说:“能够完成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人走向世界的心愿,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这是我事业的重要部分。”

1995年以来,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三任主席都先后到北京、上海访问。时任主席之一的Rudolf Fries曾经致函邱蔚六说:“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在亚洲地区具有最广泛的影响。我们认为,在亚洲,没有来自中国的同仁们,没有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才能和影响,要提高其他亚洲国家的口腔颌面外科水平前景不容乐观”。他还写到,“与中国的同仁相互合作,交流思想,让其参与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活动将对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未来至关重要”。Peter Banks,另一位英国时任IAOMS主席曾说:“有优秀的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加盟,将会很好地促进我们学会的发展”。

在2003年希腊举行的第16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会议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与香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联手提出承办申请,经过与7个国家地区的竞争,上海成功地获得大会承办权。这次会议的成功申办说明“世界不但欢迎而且承认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 2009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邱蔚六担任大会主席,此次会议是迄今为止国内举办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腔颌面外科国际性会议,相当于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的“奥运会”。

在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期间,邱蔚六因其对口腔颌面外科事业的杰出贡献,被授予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杰出会士奖”。这是目前世界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前全球只有5人获此殊荣。“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全中国以及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荣誉,因为以前这一荣誉还从未授予过亚洲人。同时,它还表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水平已为世界接受和承认。”邱蔚六说。

进入21世纪后,一些著名的国际组织相继在中国设立了联合国际培训中心。目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设立的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培训中心、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会培训中心、内固定AO亚洲培训中心,病房里经常能看到国外留学生的身影。

改革开放以来是口腔颌面外科发展最快也是发展得最好的时期

谈及改革开放,邱蔚六院士说,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发展最快也是发展得最好的时期。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发展的第三时期段,正好是与改革同步的。邱蔚六说常常说自己是个“土鳖”不是“海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由中国本土自己培养出来的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这要感谢祖国。

从1989年邱蔚六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口腔颌面外科大会开始,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发展迎来“黄金时代”。20多年的跨越,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走出去的中国颌面外科专家越来越多。

作为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邱蔚六能体会口腔医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在发达国家,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是并列的一级学科,而在此前研究生教育的目录中,我国口腔医学仅仅是在临床医学之下与内、外科齐平的一个二级学科。因此,邱蔚六在担任第2-4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时期中,积极致力于要为口腔医学教育正名,他认为口腔医学有自己的规律和特色。经过不懈努力,1998年口腔医学终于在研究生教育目录中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并从原临床Ⅱ评议组中分离出来,由邱蔚六任第一届口腔医学评议组第一召集人。这是邱蔚六在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工作近20年中,自己感到做得最满意的一件事,也是对学科建设出了一点力。

邱蔚六院士告诉青年报记者,对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来说,“走出去,请进来”是学科发展的主要支撑。它打破了长期存在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界与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之间的藩篱;增加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在国家政策和经费支持下,中国派出了中青年骨干去国外学习;请来了一些国际知名的口腔颌面外科或相关科室学者来国内传经送宝,增强了各国同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邱蔚六和科里的医生们一起奋发图强地弥补短板。既得力于临床医师的努力,更得力于研究生制度的恢复,使口腔颌面外科学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在口腔医学界,除各省部市级的高级别奖励外,口腔颌面外科学是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最多的学科。无论是临床抑或是基础科研成果都提高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话语权。

医疗是基础,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病人

邱蔚六院士有一个座右铭,是他自勉、自励、自戒的准则和信条,也是他60多年从医生执教的真切感悟:为人之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人知不足。从医之道:救死扶伤,为民懸壶,仁术德为先。执教之道:授之以渔,甘为人梯,青定胜于蓝。著研之道:渴求创意,永不言弃,攀高无止境。

作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更作为一名教学医院的医师,邱蔚六说:医疗是基础,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病人。”

在做医学生时,邱蔚六因自己智齿位置不佳,就主动提出“试教”,让其他的医学生分两次来为他拔牙。后来,当医生的他多次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活教材”。比如,通过摘除自己左耳之前的淋巴结,他全程坚持十多分钟归纳出“飞刀法”,总结出口腔颌面针麻手术操作规程,并写入其主编的外科教材中。在他看来,只有自己患病后才能真正体会“咬咬牙”“忍一忍”到底是什么滋味。

从上个世纪开始,邱蔚六就有了保存患者治疗记录的习惯,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只能靠照片以及手写来记录。进入21世纪后,邱蔚六有了自己的电脑,他定期将患者的治疗经过记录进了电脑里。在邱蔚六的工作电脑,里面一个名为“病人”的文件夹,包含超过百个子文件夹。从面裂、半舌萎缩,到脆骨症、淋巴瘤,子文件夹满是各种各样疑难杂症的中文名或英文名。每个文件夹内,仔细整理了患者接受手术前后照片、CT等影像资料,以及诊断书扫描件等,邱蔚六对这些患者的病情始末了如指掌。“患者治疗过程的记录,对于科研、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都是珍贵的历史。”一直到现在,这位80多岁的院士还保存这个习惯。

如今,邱蔚六领导的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是国家(教育部及卫生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863”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小到牙齿、下颌骨畸形矫正,大到头颈颌面肿瘤,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这里寻求最高水平的治疗。

学生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世界就没有进步

除国际化外,一个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坚强的人才团队和德才兼备、视野广阔、临床与科研能兼顾,以及能处理好医教研关系各层次的学科带头人。这也是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发展中的一项深刻启示。

“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而且要‘未雨绸缪,切勿临渴掘井’”。邱蔚六说,他说要学他的恩师张锡泽,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卓著,邱蔚六喜泪盈眶,他真比自己获奖还高兴。这位87岁的老人说,“学生不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世界就没有进步。我喜欢口腔颌面外科,一辈子没改行,我当仁不让,有责任推进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尤其是看到我们的学科梯队不断发展壮大,我感到非常高兴。”

在邱蔚六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下,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有“院士”,有“优青”、“长江学者”,也有“千百万人才”和各类“优势学科带头人”,还有引进的“千人计划”、“东方学者”等等,已有3-4代年轻的后继人才。

谆谆善诱,因材施教,邱蔚六带教学生,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每个人规划一条更适合他们走的事业道路。他的众多学生现今也都是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的知名人物。其中1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不久即担任博士生导师,并成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亦已有较高学术地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原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张志愿,这也是口腔医学界继邱蔚六之后的第二位院士,且是师承关系。

“作为邱老师的学生,我们从他那里学到了做学问的技术和科研思路,更重要的是对做学问的激情、钻研精神和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始终站在世界前沿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光荣感。”张志愿院士说。张志愿院士的记忆里始终难忘这样一幅画面:病床上的邱蔚六老师身上插着六根管子,汗珠不停地从额头滴下,目光却聚焦在手中捧着的学生论文手稿上。当时邱蔚六身患急性胰腺炎后大病未愈、身体非常虚弱、发着39℃高烧,但是他坚持着为学生逐字逐句修改毕业论文。“我既心疼老师,又被老师的精神感动。”张志愿说,九院能涌现出张涤生、邱蔚六、戴尅戎等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精神风貌无不影响着后辈的每一步,这些医学界的大师犹如一盏盏明灯,带领后辈不断攀登医学高峰,拨开科学的迷雾。

展望未来,邱蔚六院士说,近年来的信息革命是第五次科技革命,未来2020年,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器官再造与修复重建。在邱蔚六看来,第六次科技革命主要是AI时代的挑战、智慧和人工智能的挑战,对生命科技及医学界而言则是再生革命的挑战。 “不过,一切事物,人始终是第一位。有了人,前景是无限美好的。”邱蔚六院士说。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