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遇见,理想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来自独处者的独白

“在刚接触到24小时独处的信息时,我原本以为主办方会提供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墙体厚实、四面封闭,顶多有扇小窗,最好地板和墙壁都是实木的。没有信号,体验者不允许携带任何通讯设备,手机最多拿来听听歌,当然也不能有摄像头的凝视。尽可能地摈除一切物理条件上的干扰,我认为这才能保证最大意义上的独处。

然而现实大家也知道,几乎全透明的玻璃房子打破了我的幻想。一开始我觉得入住者没有隐私,如同耍猴一样让路人观看。而仔细思考后,我反倒认为这正是这个计划的有趣之处。玻璃屋的设计、摄像头与观众的介入,使得这个独处计划整体来看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或交互展览,入住者本身也成为展品的一部分。我们在供人观看时,何尝不是也在对他人进行观看?

独处时和我妈通了一次视频电话。她问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正和我的想法如出一辙——你是观众,还是外面的游客是观众?”

——郑书遥,女,2018年11月14日参与独处

“我印象最深的陌生人,就是和我打电话的那个人吧。他再三提出要给我买点夜宵,虽然我一直表示不饿,而且会有人送三餐。他一直问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冷不冷?有没有好吃的?害不害怕?他观察事物的视角让我感受到深深的善意。后来他去超市买来了很多东西放在我门口,有雨伞、湿巾、饮用水、巧克力、凤爪、热豆浆等等。这种陌生人间的真诚让我觉得很受打动。”

——谭潇,女,2018年11月5日参与独处

“印象最深的是11月7日下午遇到的三个男生,他们明显是从前面的几个展览空间逛过来,万万没想到在这个房子里看到“活物”,年轻人的表现都很外露:惊奇、惊讶、好奇都写在脸上。在他们来之前,同样很久没见大活人的我很乐意跟他们聊一会儿。解释了房间里那个大型装置是音响,坐在中间能感受到3D立体环绕声。所有的家具都可以移动,自行组合。展示了城市雕像的计时器,一起发呆看着它转了三分钟。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读了我写在玻璃上的字,还用银杏叶贴在诗歌旁边做装饰。”

——王乐烨,女,2018年11月6日参与独处

“我来自上海,在南京读的大学。在这里待了四年,对南京有第二故乡一样的感情。我在医药行业供职,职责是处理单位内部、外部关系。日常每天都被琐事烦扰,是真心希望可以自由自在地独处24小时,不被人打扰。”

——汪一平,男,2018年12月21日参与独处

“如果从我的角度来谈这个独处计划与城市公共生活的关系,那就不得不先提一个人:男,中年,戴眼镜,披冲锋衣。基本每日,他都会来24小时独处小屋和参与者进行交流。他说自己在等,一直在等待一个男性独处者。之前的两位男性参与者没搭理他,所以很渴望与男性做一场交流。微笑之后,我便开始听他述说。他先问:‘你们这个活动应该给社会带来什么正向的意义呢?’ 然后他自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孤独,封闭,邻里之间也很冷淡。你们的活动很好,希望把你们的领悟传递出去,让大家更和睦。’

在我看来,抑郁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发现象。希望这次活动能成为一个灯塔,给孤独远行的人一种寄托。不过,不去远行的人怎会见到灯塔?只有想改变,并努力之人方可改变。三日一打卡不可能拥有海王的身躯!”

——蒋杰,男,2018年12月13日参与独处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