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志愿者暖心助病患

让康复患者重拾信心,勇敢面对疾病

青年报记者 李金哲

    志愿者们陪病患一起唱歌、猜谜、主持、讲故事,增强他们恢复治疗的信心。受访者供图

搭积木、系扣子、学发音……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作为神经康复的专科医院,考虑到患者平日枯燥的训练,以及缺少家人陪伴的精神需求,决定于2014年7月成立“阳光志愿者暖心助病患”项目。团支部书记陈娇表示,志愿者们不仅为病患送去了温暖,同时也能让他们自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继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爱传递给他人,让全社会看到“90后”、“00后”的社会担当。该项目被拍成的公益广告于2016年获得上海市“健康中国、美丽上海”公益广告大赛铜奖。

青年报记者 李金哲

奉献

小小正能量,温暖他人的心

一位爷叔坐在桌前,右手颤抖,勉强才拿起一块积木,前后左右,晃来晃去,像是挨不到一起的磁铁,怎么也搭不上这块积木。另一位爷叔,正在练习发音。“甜……蜜……蜜……”,常人很容易,他却不能,僵硬的舌头和不断流下的口水,让这件事变得无比艰难。还好,他们不是孤身一人,没有人嘲笑他们的笨拙,也没有人对他们置之不理。

在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的康复训练室里,康复治疗师和志愿者一对一陪伴在他们身边。手臂晃动?不要紧,我托着你的臂弯,帮你稳住。口水不断?不嫌弃,我手脚利落,为你擦干净。“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也许是意念的作用,爷叔的积木打上去了,“甜蜜蜜”发音一下子比之前清晰多了。“哇,好棒!”一阵响亮的掌声,爷叔们露出了久违的羞涩的笑容。

去年10月,上海开展“爱满申城——志愿服务短视频征集大赛”,鼓励人们拿起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将志愿者服务瞬间抓拍下来。记者此前叙述的那些画面,就出自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医生抓拍的画面每周都在医院上演,这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或者二十几岁的小青年,都盼着周末快快到来。倒不是可以放假回家,因为治疗,其实他们已经很久不能回家,每日枯燥重复的康复训练,家人们都在上班,又不常见,实在是寂寞难耐。每每见到一群穿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最开心。

按照约定,每周五、周六、周日,志愿者们都会跟随康复治疗师一起,陪病患度过愉快的两个小时。他们大多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也有小学、初中、高中生。而这些需要帮助的长辈、同龄,他们大多因为脑卒中、血管瘤,或者意外车祸等原因,出现了行动困难、语言障碍等问题。“志愿者能做的,是用自己小小的能量去温暖病人的心,让他们能更加勇敢地面对疾病,更好地完成康复治疗。”陈娇表示。

接触

近距离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坚强

2014年5月,“阳光志愿者,暖心助病患”服务项目正式在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成立。陈娇介绍,希望通过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改善患者因病带来的负面情绪。于此,他们探索出了“康复治疗师、志愿者、康复病患”结合的团队模式,针对患者普遍需要进行的康复训练,开展三种形式活动:手工坊、言语沙龙、朗读驿站。

周五手工坊,志愿者们陪同患者一起剪纸、拉拉链、扣钮扣等,锻炼患者的精细动作。周六上午是言语沙龙活动,志愿者们陪病患一起唱歌、猜谜、主持、讲故事。“病患们虽然有时表达不完整、不流畅,但是深受志愿者感染,患者们也会更积极地表达,增强他们恢复治疗的信心。”陈娇告诉记者。周日上午则是朗读驿站活动,志愿者们同患者一起选择喜欢的诗词文章,配上合适的音乐,声情并茂,一个小小的失误,反而让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陈娇回忆,刚开始建立项目时,很少有志愿者会加入,他们就自己充当志愿者。慢慢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在“上海志愿者网”建立专门的报名页面,通过医院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同时也在二康志愿者微信群招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

“很多时候我们想开展感恩教育,作为医护人员,直接和志愿者们去传递往往有些做作。但后来我们发现,每次志愿者和康复的患者接触时,这些爷爷奶奶辈的都会和他们聊天谈心。有时候他们会讲到自己的人生故事,有时候会告诉志愿者们他们如何生病的,又是如何接受治疗的,志愿者们都会鼓励他们。从志愿者身上,康复患者们感受到了蓬勃的朝气,舒缓抗拒的心态,积极地配合康复;从患者身上,志愿者们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以及家人陪伴的重要。”陈娇表示。

据统计,如今在“上海志愿者网”注册登记的正式成员有281人,累计服务总时长共3095小时,发布项目136个。其中2018年度共开展志愿活动56次,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

[记者观察]

康复训练越来越年轻化

“二十年前,人们对康复理念很陌生,认为康复就像老年护理。随着康复理念的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后期康复的重要性。”

1998年,陈娇参加工作,那时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还是宝山区一钢医院。近年来,随着上海宝钢的外迁,依赖企业生存的一钢、二钢、三钢医院都开始进行属地化改制。2015年年底一钢医院正式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

“相比以前,老年患者居多,如今更需要引起社会重视的是,康复患者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年轻人习惯熬夜加班,不合理的作息规律让他们的身体承受着重负。有些年轻人存在先天性疾病,比如脑部血管畸形,如果长期忽视体检,血管瘤一旦破裂,对身体就是爆发性的影响。很可能,突然就不能说话了,全身无力,无法行走。”党办主任廖利军对此很担忧。

此前第二康复医院就有一位年轻的患者,他刚留学回国,拥有着高学历,职业前景光明,可就在这时突发疾病,强烈的挫败感让他无法面对生活。

随着康复理念的传播,很多从海外回国治疗的患者,也会慕名而来。为了让更多病患也享受到国际一流的服务,他们购置了德国D&R多关节等速肌力、美国DIH上肢与认知整合评测训练系统、美国Neurocom平衡功能评定仪、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情景互动训练设备等大型康复设备。如此配置,让康复训练更有效。

在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协助下,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构成专业组,对每位患者分别进行初、中、末期康复评定,根据他们的运动、语言、认知、日常生活等不同情况,确定训练计划,志愿者们则配合康复治疗师实现康复目标。陈娇说,“无论这个世界怎么看待,无论它看起来多么的微不足道,做志愿者的意义,可能也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明白”。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