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种子精神代代传 复旦师生手植红树纪念钟扬教授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引种红树林,许上海一个美丽海滨,是钟扬教授生前的心愿,斯人虽逝,红树常存。清明忆英模,精神代代传 。3日下午,复旦大学“清明忆钟扬”手植红树活动在浦东临港钟扬红树林基地举行,种子精神也在其中被传承被发扬。

红树林,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它的突出特征是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红树林被称作“海岸卫士”“海上森林”,它们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红树扎根的滩涂,能够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养活各色底栖动物。

“我的愿望是,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人们提起上海的时候,会毫不吝啬地称其为美丽的海滨城市。虽然我不一定能看到这一幕,但上海的红树林将造福子子孙孙,成为巨大的宝藏——这是我们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钟扬生前这样说。

2007年,钟扬教授带领团队开始尝试红树北移,2011年,钟扬团队将10种红树植物引种到临港南汇嘴的海堤内侧。2018年夏天,在南汇新城镇政府、临港港城集团的支持下,50亩的钟扬红树林育苗基地落户临港新城。

据悉,临港红树林育苗基地的建立为筛选并保存更适应上海气候的红树植物进行引种试验和种苗培育提供了保障。

如今,在这一片片浩荡的芦苇湿地中,已成功引种各类红树苗近20亩,它们在这里生长繁衍,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随后,它们还将被移至滩涂上适应环境,最终长成一片自然繁衍、自我更新的红树林。

每人植下一株红树苗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开创是真正的永存。

钟扬夫人张晓艳教授3日将一株红树幼苗赠送给复旦大学希德书院的学生代表。她希望未来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守护红树林的队伍中,让钟扬的家国情怀和“种子精神”发扬光大。

张晓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共同展望前景。钟扬生前对红树在上海的栽培倾注了很多心血和感情,不仅是送给未来上海的礼物,也在科研方面极具价值。

实际上,无论是在墨脱种咖啡,还是搜集酸奶菌种,在张晓艳看来,钟扬所有做的这一切都发自于他内心热爱我们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深情地说,钟扬就是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就是一株固岸护堤的红树,他始终秉持矢志不渝的初心,深深扎根祖国大地,以先锋者的姿态永远向上攀登,为国家、为未来播撒下更多的种子。他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卓越之才、奋斗之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学习。复旦大学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红树林基地建设,把红树林基地作为学生校外实践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并热切希望与关心红树林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携手共建,让这份献给上海的礼物更加繁茂昌盛。

现场,“复旦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复旦大学书院教育实践基地”同时落户红树林基地。未来,临港新城镇政府也将继续高度重视红树林基地建设,继续深化与复旦大学合作,做好基地保障工作。

活动最后,全体人员每人都在临港基地种下一株红树苗,以此表达对钟扬教授的深切思念和崇高敬意。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三年级学生陆婷婷是现场参与者之一,她说,钟老师的事迹对师生都很有启发意义,红树林的引种,是钟老师的心愿,她相信,今天从我们做起,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把这片红树林继续种起来,未来一定会造福上海,造福祖国,种子精神也将继续传承开创。

张晓艳欣慰地表示,钟扬的未竟事业以及播下的种子正在各个方面播种和开花。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