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第一堂三地互联课程从上海发射

送入江西瑞金叶坪中学和云南云龙团结中学,实现同步授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周培骏 制图

“乡村建筑由人创造,最终要服务于人。建筑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在里面的人感到幸福!”昨日下午1点,在同济大学129大楼刚刚落成的“同济大学梦想教室主基地”里,第一堂三地互联的梦想课堂从同济发射,送入江西瑞金叶坪中学和云南云龙团结中学,同步开展授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梦想教室”的第一节在线授

课三地互联场景温馨

面对教育扶贫,同济大学的学子选择这样实践。此次梦想课堂的主讲人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霸博士生张艺帅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6研究生王有晴。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他们和两地的孩子亲切互动,分别从乡村建筑改造和乡村环境保护两个主题展开授课。

张艺帅以“梦想照亮现实——乡村房子们的故事”为题,从乡村废旧建筑改造的角度出发,向同学们介绍多个乡村改造案例;王有晴则通过趣味化学实验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污染物分类以及各种污染物对我们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瑞金、云龙两地的86名孩子在各自当地的“梦想教室”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互动,三地互联的温馨场景持续上演。记者获悉,这也是同济梦想教室项目在同济主基地落地之后开展的第一节线上授课。

对于两位主讲人的授课,孩子们也分外喜欢,“张艺帅哥哥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家乡的房子还能这样改造呀。既好看又有趣,我以后也想参与到建设家乡中来。”“我特别喜欢王有晴姐姐,她的小实验真有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呢,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家乡的水可以更加清澈,空气更加清新。”大家纷纷留言抒怀。

定制独一无二的“专属课表”

为乡村教育插上翅膀

为致力于向乡村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以教育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此次,同济梦想教室项目将以此为开端,推出定制化的“梦想课堂”系列课程。

梦想课堂融合乡村基础教育与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寻乡”“知乡”“守乡”三个阶段课程,通过问题导向式课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孩子讲述乡村故事,陪伴孩子做乡村守望者。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梦想课堂将针对不同乡村的文化特色和丰厚内涵,设计涵盖乡村地理、乡村建筑、乡村产业等系列课程,提供课程表供学校自主勾选,形成一份专属的“同济课表”。

根据设计,梦想课堂将与李庄、元谋、瑞金、龙岩等8地的梦想教室开展一周一堂的线上授课,2019年预期开展授课100场,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

与此同时,梦想课堂也会随着更多梦想教室的建成覆盖更多乡村地区,服务更多乡村学生。定制化课程改善了乡村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泛、针对性不明确等问题,努力使教育与需求精确对接,实现本土性与城市化结合,为乡村教育插上智慧的翅膀。

“支教+支建”一个也不能少

线上线下携手“筑梦”

同济大学在持续关注与助力乡村教育,为乡村教育提供新鲜血液与优质平台的过程中,如今也越来越多注入青年的力量。

据了解,由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指导,依托同济大学筑梦空间工作室,同济大学从2017年启动梦想教室项目,持续在偏远地区、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广泛筛选学校,通过“支教+支建”的形式开展教育扶贫,至今已经在李庄、元谋、瑞金、龙岩、云龙等地建造了8间梦想教室。

响应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梦想教室实践项目将在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上继续发力,通过制作体系完整的课程包、推广定制化课表、开展固定频率授课,提高梦想教室利用率,使空间因知识的交流真正地“活”起来,实现线上线下积极联动,共同携手“筑梦”。

随着更多梦想教室的建成以及在线课程体系的完善,梦想教室主基地的影响力将覆盖更多乡村地区,服务更多乡村学生。15㎡的空间承载着项目的“看世界,更爱家乡”的教育扶贫理念,用“硬件+内容+服务”的一体化为乡村输送教育资源,托起明天的希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