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市人大启动垃圾分类专项监督,将分两次公示考核评分及排名

力争今年底七成居住区分类达标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青年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推广主题活动。青年报资料图

作为我国第一部由地方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规范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现在距离《条例》施行仅有71天,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专项监督启动会举行。专项监督调研报告预计10月中旬前形成,并将在今年11月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递交审议。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效果

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已初步形成

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表示,将全力以赴做好分类体系建设及《条例》施行保障,稳步开展达标、示范区及街镇创建,力争2019年底全市70%以上居住区实现分类达标。今年6月底、12月底,将在本市主要媒体公示16个区、215个街镇(管委会)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分及排名。

据介绍,目前,分类收运体系日趋完善,完成全市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约1万个,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781辆、干垃圾车3002辆、有害垃圾车28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21辆。全面完成41座中转站分类改造,配置50只分类标识集装箱。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已初步形成。截至3月底,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3962个、中转站99个、集散场6个,实现可回收物分类量2400吨/日(全年平均指标量3299吨/日)。同时,处置设施建设也初见成效。全市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利用能力达到5050吨/日。与此同时,一批处置设施也已基本建成。

目前,市政府《实施意见》已明确了组织领导、基层建设、法规配套、源头减量等12个方面、49项工作任务,包括18项配套文件。其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规范、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及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规划实施方案等3项文件已向社会公布。

其余15项配套制度将确保按期颁布。据了解,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置标准、“不分类、不收运”操作细则等10项配套制度于5月底发布;旅馆、餐饮行业一次性用品目录等5项配套制度于6月底发布,并加强重点配套制度宣传解读。针对旅馆、餐饮行业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不分类、不收运”操作细则等文件,广泛开展宣传解读。同时,修改生活垃圾管理相关政府规章。

措施

市区人大联动做细做实监督调研

本次市人大专项监督调研重点聚焦六个方面:一是各类主体围绕《条例》实施和生活垃圾分类有效推进所开展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的情况;二是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硬件设施建设情况,特别是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情况;三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带头开展垃圾分类的情况;四是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区、街镇属地政府依照《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五是与《条例》实施相配套的规划、细则、标准、政策、机制等制定情况;六是市政府确定的2019年相关指标完成情况。

据悉,其间将发挥市区人大联动的优势,委托16个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监督调研,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条例》实施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推进情况开展联动调研,做细做实监督调研,形成全市工作的整体推动。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强调,要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有效监督和建设性监督,按照专项监督调研重点,扎实推动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和条例实施同步推进。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对照监督重点、对标条例内容,主动落实任务、主动查找不足,通过确保硬件设施先行到位,探索推行整区域全链条实施,坚持直面问题和效果导向,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和宣传动员,建立完善“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机制等方面的努力,加快建成以法治为基础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体系。

殷一璀指出,市、区两级人大,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在专项监督中密切协同、积极联动、形成合力,全力营造条例实施的良好氛围。要通过人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媒体的及时报道、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用良法促善治,使垃圾分类成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又一个“法治化样本”,让市民群众充分感受到条例实施的效果。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