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第四季第三期开讲,名师姚远建议:

培养健康交往能力让孩子更出众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姚远校长教家长如何提高孩子交往能力。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从家庭到学校、社会,交往的范围变化成为孩子成长中重要的转变之一,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健康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日前,“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第四季第三期走进虹口,上海市虹口区红旗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姚远为家长带来讲座《同伴交往是孩子成长必修课》,为家长补上这一课。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从小培养交往能力别让孩子成“家里老虎”

“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中与他人的交往,从而找到新的认同和定位,确定新的共识和发展新的自我,这将影响孩子整个人生。”姚远指出,交往不简单等同于交流,人具有的社会性要求人们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场,一场“拍手背”的互动游戏让邻座的家长、孩子玩得很尽兴。让参与者惊讶的是在游戏中感受到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

通过这个小游戏,姚远是想让家长明白,有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交往要关注到对方的情绪变化。”

如今在家庭中,部分孩子表现得越来越孤立,呈现了退缩型、自我型和攻击型三种表现形式,其中退缩型较为普遍,在家小老虎,出门小虫子。姚远分析说,造成这种情况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不敢放手,与孩子的交流也少,孩子自己做作业、打游戏,独处的时间非常多,慢慢养成喜欢在家里做自己的事,在集体生活中也逐渐表现出比较内向和孤僻的特点。 姚远表示,孩子的交往能力可以从小培养。在红旗小学,一年级开学前有三天学前班教育,会让孩子学习礼仪、学习叠衣服、系鞋带、吃饭,“这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告诉他进入小学了就有了新的交往圈子。”

家长也需学会共情提升与孩子的交流品质

当孩子问“树是怎么长出来的”,家长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姚远分享了一位聪明家长的回答。一位妈妈从上次和孩子一起种植的绿豆芽说起,多次对话启发,让孩子从一个问题了解到了植物一般生长的规律,“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家长要足够耐心,要学会倾听,多次对话,人际交往就是沟通力的培养。”

此外,交流品质也蕴含着共情力的培养。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共情,要识别他人的情绪,然后再换位思考,找到界限再理性回应。“比如孩子贪玩不做作业,作为家长要先去了解是否是因为家庭作业过多,导致做学校作业就拖拉,这是对家庭作业一种无声的反击。如果与孩子进行情绪对抗,只会造成抵触情绪。可以先描述孩子不写作业的行为,再提醒孩子作业做得晚也耽误别人时间,双方的情绪都处理好后,就可以提解决方案。”

姚远指出,共情力的培养不仅是追求与孩子沟通更加顺畅,也是在教孩子如何高情商地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能力。

“易子而教”新模式学会照顾体谅更受欢迎

独生子女居多导致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单一,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较为薄弱,这让做了近20年校长的姚远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易子而教”工作成为了学校一种少先队教育模式,也让学校成为上海市少先队工作的示范校。

姚远介绍说,“易子而教”就是交换孩子,让孩子走入同学的家庭,形成一个新的家庭组合。学校在3至5年级的部分班级中开展了“易子而教”的尝试。

姚远想通过这一尝试让孩子学会如何容纳和礼让同伴的言行,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学会体谅和照顾才可以成为受欢迎的人。同伴间的分享与谦让也很重要,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身处的教育环境而言更重要。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孩子,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都要与他人进行分享。

据悉,由姚远校长带来的讲座是“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第四季第三期,大讲堂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接下来还将继续在全市各区举行,以更贴近家长的形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缓解教育焦虑,服务所需。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