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一月一访”活动走进静安、浦东社区 社区救助计划让幸福来敲门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昨天,由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一月一访活动走进了静安和浦东的社区。

大宁街道

“桥”计划

入选全国十佳

记者在静安大宁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到了民政部2018年度社会救助领域最佳创新实践成果——静安区大宁街道“桥”计划运作的来龙去脉。

据了解,静安区民政局在大宁街道试点推行的“桥”计划——多重需求家庭综合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十佳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案例,并排名十佳之首,为上海唯一入选项目。

据街道副主任朱慧介绍,“桥”计划——多重需求家庭综合服务项目是一项以家庭为本、社区为基、预防为先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为辖区内具有多重困境的家庭提供政府救助之外的资源链接叠加、情感支持、照顾替代、能力增强、社区融合等专业服务,目前已初步探索出“需求发现机制、困境评估机制、多元服务机制”的救助社会工作服务路径。对于实现“精准扶贫、专业扶贫”的救助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街道低保家庭月均235户279人,论数量在全区范围并不多。然而在日常救助中,一些处于边缘困难家庭以及有着多重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数量却不少,这部分群体由于处于政策边缘得到的帮助有限。如何解决这部分多重困境家庭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专业、可达、具有持续性成效的服务是救助工作探索的重点。”朱慧介绍说,自2008年起大宁路街道通过公益招投标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先后开展了“慈善蓝纽带”、“拥抱生命”、“多重需求家庭综合服务”等针对一些社区边缘困境人员的救助项目,为辖区500户困境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家庭主动求助、邻里守望相助、社区重点关注”三个层面的举措,及早发现社区中的多重困境家庭,避免“事后治疗”的被动格局。家庭主动求助层面,通过经常性家庭访视、政策信息输入服务等,提升家庭主动求助意识;邻里守望相助层面,通过建立邻里互助支援网络,楼宇组长定点关注等措施,实现邻里及时帮扶,守望相助的初级预防网络;社区层面,建立多重困境家庭数据库,定期与居委、救助社工等救助体系对接沟通、信息共享,在社区层面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关注多重困境家庭的网络格局。

“之前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觉得十分自卑,但参与到我们的计划后,有的孩子精神面貌发生了大变化,走起路来昂首挺胸。还会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这些改变让朱慧觉得欣喜不已。

大宁社区服务办主任王亚静介绍说,相较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们更需要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从而将正能量辐射到家庭。

朱慧介绍说,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他们在区、街道、社区层面搭建了以社区居委、社工组织、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整合型服务网络,通过开展联合救助、整合服务、持续增能、紧急预案等为目标的深度个案管理服务,以降低家庭风险,减轻或缩小风险所造成的伤害。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社工入户开展家庭综合服务,社区邻里构建支持网络等方法手段,将家庭困境的承担主体由家庭单一主体承担的格局,转化为由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区邻里、家庭等多元主体共担的困境分配格局。以实现及早发现、主动服务、减低风险、恢复功能的服务目标。

沪东新村街道

党员“微心愿”活动

助力精准救助

所谓“微心愿”是指许愿人渴望的,单凭个人能力一时又难以达成的愿望。“微心愿”最早是一个微博上兴起的网络热词,在互联网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小愿望,也可以帮助别人完成梦想。在浦东的爱心公益实践中,“微心愿”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传统访贫问苦式的节日帮困慰问方式,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唤醒公益意识、传递人文关怀,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

自2014年7月以来,浦东新区在沪东新村街道试点,先后开展了8季“微心愿”征集和认领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益行动,打造了有形、有趣、有效的创新型党建载体,共计实现心愿956个,受益人群超过5000人,在提升党在社会建设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起,区委组织部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微心愿”公益活动,把爱心的种子从“沪东小苗圃”孕育为“全区大森林”,用微心愿点亮社区爱心,让“冷漠”邻里变都市“乐土”,形成了“公益项目的样本”。

沪东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微心愿”项目与政策性帮扶有所区别,在不突破原有政策性保障前提下,根据困难家庭和人员的现实需求,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施助,强化机制和信息化保障,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共建幸福家园。在线下,依靠覆盖全区大部分居村的“家门口”服务站,开展需求提取,促进微心愿项目形成。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