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3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参访学生之家 庆祝集体生日

全市首次“市儿童福利院媒体开放日”活动举行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福利院的孩子集体过生日。青年报通讯员 阚文伟 摄

“六一”节前夕,市民政局首次举办“市儿童福利院媒体开放日”活动。昨天,青年报记者走进了儿童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过了场集体生日;参访学生之家,了解大龄孤儿的社会融合项目;观摩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与“星星的孩子”互动记者们体验康复训练

昨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院内的儿童餐厅。此时桌上已经摆放了生日蛋糕,同月生日的孩子们头上戴了彩虹帽,在过集体生日。

来到学校图书馆,几位坐在轮椅上的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做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将作为礼物送给嘉宾。

“欢迎光临,我们这里可以扫一扫支付哦。”学生之家里有一个迷你超市,店长是一位名叫小李的29岁的年轻人。小李告诉记者,儿童福利院是自己的家,他曾在这里度过了十几年的青春岁月。如今他的工作单位在崇明。但每个月他都会乘坐单程3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家”。“刚出去的时候,我有点不太适应,但经过这两年的历练,我已经可以独立生活了。”说这话的时候,小李露出明朗的笑容。

当过多年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的上海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副处长朱海燕回忆说,青春期时的小李也经历过叛逆,“福利院的孩子们都喊我们‘妈妈’,那时候小李的头发留的很长很长,并不让人省心,现在看到他发展的那么好,我们感到很欣慰。”

在自闭症康复训练室内,在场的记者们与“星星的孩子”一起合作,让一面五颜六色的彩旗转动起来。

开心农场和自然课堂孩子们辨识五谷杂粮

最后一站是参观开心农场,只见农场里有各个年级的“自留地”,上面插着“一年级”“二年级”的标识。几位孩子蹲在地上,捣鼓着田地,地面上是拔出来的成熟的小红薯。

据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蔡璇璇介绍,“开心农场”项目是儿福院公益合作探索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该项目通过爱心企业出资,专业团队设计,孤残儿童全面参与,志愿资源协调支持的方式,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公益项目开展模式,为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慈善捐助与孤残儿童的需求进行了精准对接。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体验,在“开心农场”开放的同时,院内还引入了自然课堂。通过园艺种植培养锻炼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态度和能力,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体能、手功能、手眼协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园艺种植的成果可以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共享。通过听、闻、摸、看、尝的过程,使特殊儿童的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得到充分的锻炼,是一种很好的康复手段,有利于残疾儿童提高生活质量。

每年助百名孤残儿童寻到合适的领养家庭

据了解,儿福院总占地面积近6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32000平方米。全院采用“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残疾类型的孤残儿童配备了一系列完善的设备设施。院内拥有一流的聋哑儿童测听室、脑瘫儿童水疗室和唐氏儿童特教室等专业设施,服务涵盖孤残儿童生活照料、基础医疗、特殊教育、康复训练、社工服务等多个专业领域。同时,儿福院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努力打造多元化的专业团队。通过对外合作交流、前沿课题研究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已形成机构养育、家庭寄养、国内外收养等多路径的安置模式,在残疾儿童特殊教育、自闭症儿童康复等多特色领域也走到了全国乃至国际前列,使孤残儿童的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得到了进一步的维护。

“家庭福利是最好的儿童福利。”蔡璇璇介绍说,为了让更多的孤残儿童更早地享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多年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多路径精细化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在做好机构养育照护的同时,大力推广收领养,平均每年帮助上百名孤残儿童寻觅到合适的领养家庭,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据市民政局介绍,近年来,上海儿童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其中,主管孤残儿童养育的市儿童福利院着力推进治疗照料、康复训练、分类教学、特殊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经过精心照护与教育,上海儿童福利院己累计有280余位成年孤残儿童顺利回归社会,安居乐业。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