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他23岁大学毕业参与核潜艇研发

如今年过八旬将率“上海制造”深潜器向11000米深渊进军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朱继懋(前)年轻时做潜艇试验。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上世纪60年代,年仅23岁的他刚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就参与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性能研究工作。如今,已经82岁的他,将率领“上海制造”深潜器向11000米深渊进军!他便是我国最早从事深潜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 被誉为“中国深潜之父”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朱继懋。最近,他荣获了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当时只有上海交通大学拥有全国唯一一个拖曳池,可以用来做核潜艇的阻力和推进器性能试验。我那时刚大学毕业,就加入到我国首个核潜艇项目中来了。”虽已年过八旬,朱继懋依然精神矍铄,看起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采访那天,他还是自己开车来的。

朱继懋说,那时上海交大这个水池有110米长、6米宽、3米深,“做试验时,我们都很开心的,尤其是天热的时候,跳到水里特别舒服。”年轻的朱继懋当时设计研制成功了水下阻力仪、水下自航仪、双反转螺旋桨自航等关键设备,并因此成为上海交大最年轻的老师。

朱继懋坦言,他的偶像是钱学森,还曾因为他中途转到导弹专业。“我听过钱老讲课,他一口气讲七八小时都不用讲稿。”钱学森的中国情、飞天梦影响了他一生。

1971年,朱继懋受命出任深潜救生艇总设计师。深潜救生艇的构想源于美国一次重大潜艇事故。因此,美国科学家便提出研发深潜救生艇拯救潜艇中的人。这一技术最大的难点在于深潜救生艇需要在海洋深处与潜艇对接。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这个项目由来自哈军工、上海交大、武昌造船厂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15年。事实上,美国科学家研发这一装备也花了约15年时间。

1986年,对接试验在南海40多米深处进行,参与试验的部队起初有些犹豫,因为让潜艇“趴”在海底是很危险的,很有可能会“上不来”,但朱继懋用“科学自信”说服了他们。朱继懋自己带头乘潜艇下潜到海底,最终,深潜救生艇与潜艇成功对接。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两艘潜艇在水下成功对接的国家。

最令朱继懋感到骄傲的是,当时的深潜救生艇除了水下电视是进口的,其他都是“中国制造”自主研发的。

多年来,朱继懋始终站在国际深潜技术的最前沿,突破了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关键技术,开创了我国深潜领域多项第一,创造了我国首次使用ROV发现深海热液黑烟囱的记录,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成果,获得过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辛一心科技创新奖终身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研发的深潜器90%部件实现了国产化。

时至今日,朱继懋依然孜孜不倦地为“全海深无人潜水器”而努力奋斗。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划分是:3500米至6500米为深海,6500米至11000米为深渊。我国“蛟龙”号创造的深潜纪录是7062米。作为我国11000米无人深潜器的顾问专家组组长,朱继懋明年将率领上海交大团队带着“中国制造”的11000米无人深潜器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探究海底最深处的奥秘。

 

 

青年报